苏联红军歼灭多少倭寇得到那些好处
热心网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随即将东北经济纳入战争体制,对东北工业实行垄断性经营。为了不断满足侵略全中国和东南亚的急需,日本一方面对东北人民敲骨吸髓,聚敛可以搜刮到的一切财富,作为原始资本,投入到工业中去,另一方面从其国内向东北大量转移资本和机器设备,在东北建设起强大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到了抗战末期,日本为躲避美国飞机轰炸,把一些要害的工业部门也转移到了东北。东北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任日本无代价、无限制地掠夺,东北大量青壮劳动力被驱之如牛马,不分昼夜的为侵略者“勤劳奉公”。在这种超常生产的情况下,东北的工业飞速发展。据专家估计,到抗战末期,东北工业生产总量已经超出日本本土之上,东北真正成了日本侵略全中国和东南亚的基地。对日本在东北的工业,自然成为同盟国注意的目标。 中国浴血抗战8年,如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对日作战算起,中国人民抗击日本长达14年之久。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日本法西斯战争中所做出的民族牺牲最大,所作贡献也最大。所有在华日本资产作为对华战争赔偿费用,无论就公理,还是就法理而言,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1945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开始,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就明确指示中国代表宋子文:“关于东北原有各种工业及其机器,皆应归我国所有,以为倭寇对我偿还战债之一部分,此应与苏方切商或声明者也”。斯大林当时对中国这一正当要求也表示“同情”。 抗战结束后,1945年9月18日,中国政府向美、苏建议:凡属日本及日本国民在华领土内所有全部产业权、契据利息以及各类财产,包括房屋、发电厂、各种工厂、船只、船坞、造船厂、机器、矿业、有线及无线电设备材料、铁路、车辆、修理厂等等应认为已让与中国;凡属同盟国约定归还中国之任何中国或台湾领土,如有盟国军队驻扎,应采取一切必要及紧急办法,防止敌人从事摧毁、破坏、隐藏、移动及转让等行为;关于分配日本国内各种资产,中国应享受优良百分法,及交货优先权,以抵偿中国国家及人民所受之长期牺牲与损失。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复函表示,苏联完全理解中国对日本赔偿问题的立场,具体办法应由四强(中苏美英)组成的对日管制委员会做出。美国还在1945年8月下旬宋子文访问时就表示支持中国的要求。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接见宋子文时说,“中国抗战八年,苏对日作战仅数日,向日本要求赔偿,中国自应居首位”。英法等同盟国对中国的正当要求也表赞成。在当时看来,日本在华资产,作为对华赔偿的一部分,在国际上并无问题。 但是谁也没想到,都认为没有问题的事情却出了问题。 斯大林虽口头上对中国以日本资产作为赔偿的主张表示同情,但实际上他对东北的日本工业早就另有打算。在签订雅尔塔协议时,他对罗斯福要条件: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归苏联,并恢复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在东北的全部特权,否则他无法对人民交代苏联为什么要出兵中国东北。这是他公开说出口的出兵东北的目的。还有没说出口的目的就是把东北的日本资产全面占有、重点摧毁,然后实行垄断性的经济合作。对后一目的,是后来苏联代表在与中国国民政府进行经济合作谈判时透露出来的。 所谓全面占有,就是把东北所有日资产业宣布为红军的战利品,由红军全面接收。重点摧毁就是把最新最好最重要的机器设备拆运到苏联,满足自己的需要。剩余的部分,一分为二,中苏各占其一,双方再进行排他性的经济合作,以免第三国(美国)的势力进入东北。这三个环节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全面占有和重点摧毁。三个环节都服从于苏联国家安全的目的。 由于东北的轻重工业几乎全为日本的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满洲电业株式会社以及满铁株式会社所垄断,苏军占领东北后,首先将这几个垄断组织的头头满洲重工业会社总裁高崎建之助等日本高级经济管理人员抓起来,拘留于长春寓所,严加看管,然后从他们口中索取各种所需要的材料。让他们证明,东北某某企业是为关东军服务的,日本资本占多大比例,以便为苏军将企业攫为战利品提供“事实根据”。 把各种材料准备齐全之后,苏军当局于1945年10月24日,强迫高崎建之助“将属于满业之各种事业移交于苏联”。高崎表示,满洲国既已解散,他作为满业总裁,无权签署这样的文件。既然苏联要求移交,应由苏联下书面命令;不然,“将来中国方面必有异议”。但苏军当局拒绝下书面命令,并说中国方面,由苏联解决。高崎经不起威胁利诱,于10月29日与其他管理人员联署了以下文件: “在满业所辖之各公司,亦曾为关东军之需要而工作,为其公司业务执行者之我辈,将我等对于全部财产之权利,移交与苏联。此等公司之财产包括其事业所、事务所、住宅及其他各种建筑物。此等公司之名簿,及应交与苏联之事业所一览表,一并附上。我等希望。。。。。。。对于所有之专门家、技术者、事务员、工人等,向在此等事业中工作者,不问其民族如何,均予以职务,保证其生命财产与生活。” 这样,高崎等一伙为了活命,非法签署了移交文件,将由他统管的72种工业,以及150种辅助工业作为军事企业移交给红军。苏军还让高崎倒填日期,填为9月17日。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理事长平岛敏夫等也签署了样的文件,作了同样的移交。 在逼迫高崎等人进行移交期间,苏方派出人数不等的武装“代表”对各工厂一一实行接管。辽阳橡皮公司20人,本溪钢铁公司53人,抚顺铁厂50人,轮机油厂30人,刘和矿井13人,石煤化工厂30人,卢国泰矿井30人,结莫无矿井15人,火药厂40人,机器制造厂40人,汽油厂30人,车厢厂35人,造船厂35人,制铁厂20人,电力厂35人,凸天矿井奉天橡皮公司10人,航空厂7人,造纸成衣厂2人,机器制造和车胎修理厂16人,机器制造通风机矿井14人,化学消除厂17人,电线厂7人无线电厂14人,航空厂17人,灯泡厂14人,电池厂螺旋制造厂14人,烟草制造厂16人,兵工厂16人,轴厂3人,聂切曼托果果厂16人,洗衣厂6人,汽车装制厂6人,电汽发动制造厂5人,造木厂电力发动机厂7人,电厂4人,瓦制厂17人,化学玻璃厂4人,改造铁厂4人,制钉厂3人,总计783人。 很明显,这些工厂大部分是民用工厂,而不是军用工厂。但苏联认为,凡是为关东军服务过的都是军用工厂。因为谁也不能说关东军不抽烟卷儿,不洗衣服,不点电灯,不住房子,不用瓦,而且日本工厂负责人还出据了证明,证明以上所有工厂都是为关东军服务的。 接着是拆运。实际上,仗一打完,拆运就开始了。以让高崎倒填的日期断定,苏军拆运机器设备至迟是1945年9月下旬。所有被苏联认定为战利品的工厂,都被苏军当局派兵把守,严禁外人进入。日本战俘(特别是技术人员)是拆卸机器的主要承担者,事后被押赴西伯利亚战俘营作苦役。他们把工厂里的机器和重型设备拆卸下来,装进箱里,并拖拽到铁路的起点。然后分海(大连)陆(向北经黑河,向西经满洲里,向东经绥芬河)两路运往苏联。苏方人员接管各工厂后,则由苏方技术人员指挥下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对工矿机器设备拆毁的程度,取决于工矿本身的重要程度和苏联对其机器设备需要的程度。例如,东北最大之鞍山钢厂是东北的骨干企业,摧毁该厂,便可瘫痪整个东北工业体系。因此苏联对其拆运也最为认真,由苏军中校柯刹罗夫指挥苏俄技工80名,暨工人及日俘共8000名,经40余日才拆运完毕。该厂被洗劫之彻底,非经重建,永无恢复之可能。又如,奉天飞机制造厂,月产高等教练机70架(装配),发动机100台。后来为躲避美机轰炸,实行分散经营,设公主岭和哈尔滨二厂。公主岭月产高等教练机30架,发动机100台。哈尔滨月产高速战斗机10架,发动机100台。以上该三厂全部机件均被苏军拆运而去。所有的汽车制造的机部件也被拆运一空。拆运这些工厂的机器设备,既破坏东北的工业基础,又满足苏联的需求。东北水电和火电发电机,苏联也有需求,但苏联准备与中国合作,就拆了大部分,留下小部分。整个拆运一直到1946年3月苏联最后撤军时为止(实际上已无可再拆了)。 被拆卸后工矿企业一片惨景。当时中外通讯社作了大量报道,现择录几则如下: ***:中国接管东北工业的希望已粉碎无余。记者目睹无数工厂仓库机厂,战前曾充满活力,今则工厂阒其无人,仓库已被洗劫一空,机厂设备亦荡然无存。只有孤独步哨巡行其间,红军以机关枪驻守荒废各厂,红军司令虽令英美记者团随时随地视察,但仍一再被阻。 中央社、合众社:沈阳全城共有工厂4570家,内有第一、第二等工厂948家,战时全部开工,今仅有20家继续开工,内15家由中国人任经理,5家苏联人任经理,惟此继续开工的20家也均由苏方控制,苏方派兵守卫,其他工厂全部经过焚烧,仅余屋壳,重机器被掠,任何有价值物件,又遭小贼偷窃而去。20家工厂之机器,已于数月前被运走。 美国星条报:东北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经日人苦心经营之庞大工业,在屠杀及恐怖中被洗劫净尽,工厂工人亦被逼协助搬运,唯大部工作,系由日本战俘为之。自哈尔滨起,凡重大军械飞机厂,据传已被剥精光,大部赃物俱由大连出口,运至海参崴,转载至苏。哈尔滨和大连之间铁路交通,现由苏方严密守卫运用,载运其“六日大战”作为战利品的千万吨重工业机械。 合众社:东北不复为富庶工业区,“九一八”后日本辛苦经营之结果,已尽付东流,盖东北无数工厂,已被按部就班搬运一空,各种机器,不论大小,自火车头至旋凿,皆被苏军当作战利品车载而去。 苏联也是被法西斯摧残的国家,照理说它应对同样被法西斯摧残的国家中国充满同情,可它为什么如此野蛮地摧残东北的工业呢?驻东北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向国民政府驻苏军军事代表团团长董彦平透露,苏联对东北之经济“要求目的不在经济而在国防”。也就是说保证苏联的在国防安全是它对东北一切经济要求的核心。长期以来斯大林对东北强大的工业体系怀有恐惧心理,用董彦平的话说,就是苏联对东北抱有“过分的安全感”。 抗战期间,日本对苏联进行了两次军事挑衅,一次是哈桑湖事件,一次是诺门坎事件,日军都是以东北作基地,发起挑衅的。斯大林对此不能不铭记在心。他认为,在靠近苏联力量最薄弱的远东地区保留中国东北这样一个庞大的军事与工业生产基地,对苏联安全构成了的巨大威胁;而苏军占领东北正是解除这一威胁的最好机会。所以日本一投降,驻东北苏军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东北工矿、企业下手了。为了自身的安全,哪里还顾得上中国的民族的利益! 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时,英国与法国由于想尽力避免战争才实行绥靖政策,结果导致德国法西斯的咄咄相逼,但毕竟是在3日向德国宣战了。但是,苏联呢?不仅没有阻止德军的侵略,还于39年9月派15万大军吞食了波兰的东部,这又算什么呢。反之,英法虽然没有立刻帮助波兰,毕竟在西线的法军已经达到130万(101个师)人,此时,41万英国远征军也从本土迅速开入欧洲大陆,使西线的22个德国师不敢轻举妄动。再看1940年,盟军与德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苏联倒在那里坐山观虎斗(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吗)1940年6月时,德国400艘潜艇展开封锁英国本土的海上战斗,英国单独承受了德24个航空军(3869架战斗机、3396架轰炸机)的巨大压力,苏联竟然和纳粹达成互不侵犯条约,真正达到无耻的地步! 我翻遍了战争史,发现在1940年1月——1941年5月时,英国同时在本土、海外和德意军队展开激战,英国军民欲血奋战近1年,不知道苏联人民会怎么看。在北非,英军几乎所有的空、陆军都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斗,而且是损失极大!也许这里会有人反驳说:“苏联在抗战中伤亡人数最大的。”那不代表英国没有全力参战,英军凭借着精锐的装备和斗志,在战斗中多次重创法西斯军队。1942年——1945年,盟军出动超过200万架次的飞机,对德国本土进行猛烈的轰炸,投弹250万吨,摧毁德国导弹工厂8000座、民房60万栋、上千座武器工厂及大部分的实验室。共牵制、击毁德军57800架飞机!(用血写的真实战史)盟军在43年支援苏联的物资超过上百吨!(否则苏联根本无法把德军赶出本土)送给苏联其他的武器装备更是多的无法计算。1941年6月22日,当德国的大军跨过苏联的土地时,斯大林才如梦初醒(战争资料:德军在进攻俄国之前已经损失了6000多架飞机,德国凭着临时拼命生产出2800多架战机,加上其他盟国(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支援的1000架飞机后,才有能力快速进攻苏联),苏军在装备数量都多于敌人的情况下还屡遭失败,开战5个月内苏军竟然有100万人战死、570万官兵沦为战俘、开战第一天近1800架飞机被德军摧毁!正是面对如此强大的苏军,德军当然避免不了损失惨重了(80万人伤亡)如此看来,德军最后没有占领莫斯科的原因是世人皆知的(冬天竟然提前来到,俄国的温度下降到零下15度)正是天气使德军丧失打败苏联的机会,当然,我也不会否认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取得的战绩。同盟军相比,苏军更加刻薄一些,为什么能战胜德国?因为德国在西线战事未了就匆忙地对苏联发动了战争(如果早1个月侵苏,历史将改写),结果陷入两线作战的悲惨处境。 盟国与苏联无论在人力、武器数量、物资上要比轴心国(德日意)强大,而且是大国,战略战术上的成功(先欧后亚)、打得又是正义的战争,得到全人类的支持,加上德日法西斯军队战线过长,战争消耗大,兵力不足和战术策略上的不断错误;德军士气与战斗力是越打越弱,日军虽然疯狂,毕竟是强弩之末、难免失败,盟国与苏联从战前的对立到战争中的协调默契,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最终打赢了战争。
热心网友
还有弄到了些日本遗留的毒气化学资料和科学家吧!
热心网友
还得到另一个好处是胁迫中国同意蒙古独立。
热心网友
半户侯说的对。
热心网友
弄死了16-17万,这是日本人自己统计的。包括战死、死于战俘营中。好处就是:收回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全部东西,包括俄罗斯的固有领土(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以及俄罗斯的海外利益(比如在中国东北的港口、铁路使用权,租借旅顺军港)。同时帮助外蒙古正式独立,分得朝鲜北部作为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