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世界上大概就只有日本和美国的航母和舰载飞机可以拿得出去,欧洲的都不行,英国的鱼雷机好像还是双翼的.

热心网友

这是因为欧洲战场与亚太战场在地型上的不同,欧洲海战战场主要在巴伦支海。北海。菠萝地海。地中海等陆地附近海面,距离陆地比较近,容易获得补给也容易受到来自陆地方面的威胁,海战中也是交手距离比较近,所以不注重远程作战和一次性突击,由于其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注重防守,装甲比较厚实,其舰艇的个头不大------受战后海军条约限制,舰艇总建造吨位被控制着。。。。。。。。再说,欧洲战场海面上的角逐比较罕见,主要是潜艇破袭和护航反潜之间的斗争,所以也没有建造大规模海战争夺海权所需要的大吨位航母的必要。而亚太方面,战场位于太平洋上,这里的海域面积辽阔,作战双方都必须跨越远洋作战,所以注重舰艇的航程和航速,由于双方都有很多艘舰艇,实力都十分强大,可以组建由数艘航母为主干打击力量的联合航母编队,攻击力异常强大,基本上是发现即攻击,攻击即毁灭,想想受到几百架飞机攻击的场面吧,死路一条,别说航母,就是大和号战列舰也难逃一死,大和号有高达8W的吨位啊,18英寸(2。54*18)口径的火炮,还有数百门高射炮,也是无济于事,所以搞那么厚实的装甲没必要也没有用。再说亚太地区海战,注重的是一击必杀,所以需要大的载机量,其机库空间十分庞大,所需要的航空燃油和武器炸弹仓库也很大,也就是说容不下其它的什么东西了。至于舰载机的问题吗,本来出发点就不同,还有欧洲和亚太战场上各自航母体积的缘故,欧洲航母比起亚太的姐妹来只能说是侏儒了,被人家大了好几倍啊,其起飞甲板长度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再说,因为战争需要的不同,欧洲航母也用不着先进的舰载机,英国那个双翼飞机好象是叫做海燕的吧,之后还有什么管鼻燕的,说真的,咱看不上,远没有亚太海战场上的同辈出色,不过,因为敌人的弱小,它们还是取得了比较可观比较优异的战绩的。

热心网友

一楼前半部分说的还是正确的,我来补充一些。的确英国一战就有航母了,当时的飞机起降距离小,速度慢,航母制造技术含量和难度都小一些。二战开始后不久,希特勒就对英国宣战了,受到一次大战战败条款的限制,德国海军自一次大战后就没造多少象样的军舰,虽然希特勒上台后打破了条约限制,但短短几年的时间使得德国海军统帅雷德尔仅仅有机会建造一些象样的水面舰艇,航母这种大吨位高技术的东西德国还很难拥有,更重要的是,雷德尔的袭击舰战术失败后,他的继任者邓尼茨本身就是潜艇指挥官,后者更热衷于廉价(U型潜艇当时是很廉价的武器),隐蔽的潜艇狼群战术。所以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德国没有航母。而英国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就被希特勒垂青,海狮计划虽然没有最终毁灭英国,但无休止的轰炸和空战使得英国疲于应付本土战争,苏德开战后英国更是将海军主力用于对付德国袭击舰以及为北部航线(支援苏联战场的北冰洋商船航线)的船队护航(上述历史请参考世界海军简史或海洋出版社的火与剑的海洋等书籍)。一直无暇顾及航母新技术的发展,因为二战时使用的飞机无论从重量,到速度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起降距离也增长了。所以英国也没有自己建造航母,但他从美国得到一些航母,但没有七八十这么多罢了。日本自明志维新以后经济和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二次大战前夕它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技术强国。而美国在一战时根本毫发无伤,经济技术实力都十分殷实,最重要的是这两个国家掌握了制造现代航母的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蒸汽弹射系统的设计。因为新型的飞机需要更长的起飞滑行距离,仅依靠飞机引擎想从甲板起飞是不可能的,飞机必须获得额外的助力,蒸汽弹射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而美日两国当时都掌握该技术并严守机密。尤其是日本,利用远东战争在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国掠夺了大量的资源,使得战争前期日本得以在一边倒的战争形势下储备战争能量,建造了很多水面舰艇和航母。以上是一些战争史节选,难免有不妥的地方,见笑见笑。

热心网友

英国在一战时就有航母,而且是最早确立现代航母结构的国家。但二战开始后,英国受德国打击,已无力再建造新的航母,所以,英国的很多航母,主要是靠租借法案,从美国租借的,后来,美国干脆就白送了。这样的,大概一共美国给了英国17个级别的80所艘。这些航母,有的战后归还美国,有的转给别的国家,比如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有的就被拆解了。德国、意大利和法国主要是受指导思想影响,还是认为依靠战列舰、巡洋舰就可以控制海洋。毕竟在二战初期时,人们对航母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对舰载机配合舰队夺取海洋区域制空权是存在疑虑的。最明显的就是德国,本来已有建造两艘航母的计划,但一条直到战后也没建成,一条完全停留在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