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波西米亚原本是捷克的一个地名,波西米亚人(Bohemian)在十九世紀泛指巴黎那些像吉普?人一般贫困却反叛的年轻艺术家与学生,后来因普契尼的同名歌剧而成为世界性的共通词藻。至今,在社会底层、在城市边缘漂泊浮荡的艺术工作者,仍然适用此一称谓。 在历史上,斯拉夫人在欧洲[主要是欧洲东部]的原始社会解体后,它的各个分支建立了不同的国家。东斯拉夫人建立了基辅罗斯,后来发展成俄罗斯国家。南斯拉夫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建立了保加利亚、塞尔维亚。西斯拉夫人建立了捷克和波兰两个王国。这大概是公元8、9世纪以前的事情。西斯拉夫的这些人用了几百年时间逐渐进入阶级社会,形成国家,但是几经波折,国家最后还是解体了,从它的北部独立出来的就是捷克了,是以波西米亚地区为中心的,定都布拉格,这大概是10世纪左右的事。所以也可以说捷克的古称就是波西米亚了。 波西米亚风格,是色彩黯淡、松松垮垮、层层叠叠,野性而狂放,使人看上去有点饮酒过量的服装风格。这种与都市纯美路线截然相左的穿戴方式,以其发源地——捷克西部的波西米亚地区命名。 文学家眼中的波西米亚,是卡门口中所说的“不愿被纠缠,不愿被指挥,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精神代表。真正的波西米亚人居无定所,给人摸骨算命也能快乐度日。 。

热心网友

波西米亚(Bohemia)从地理位置上说,在位于捷克的西部地区,原属于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着多民族文化的部落地区,是吉卜赛人的聚集地。虽然吉卜赛人最早来自于印度的西北部,而波西米亚位于欧洲,但由于行走于世界的吉卜赛人最后很多都集居在了波西米亚,所以大部分文学作品里都模糊地把波西米亚人界定为吉卜赛人即茨冈人。而他们以流浪的方式行走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俄罗斯到印度再到北美的摩洛哥都有他们的足迹和踪影,当然更多的是在欧洲大地上。不信奉上帝的他们,无拘无束地通过各种能想象到的流浪人的手艺谋生。也许你的脑子里会出现这样的影像:20世纪70年代的印度电影《大篷车》、《巴黎圣母院》里的美丽吉卜赛姑娘艾斯梅拉达、还有梅里美的《卡门》和《耶塞尼亚》等等,从这些文学作品里仿佛不难找到时下流行的波西米亚风格。   波西米亚人在十八、十九世纪和吉卜赛人、鞑靼人一样,居无定所地流浪在城市、乡村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当我们提到波西米亚时,人们已经很少想到真正在捷克土地上生活的波西米亚人民了。如今的“波西米亚”已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种象征———自由、流浪、放荡不羁、颓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