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具有一个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所积累的能量即可以巨大到令地动山摇,也可微弱到让人毫无感觉;在强烈地震发生的前后往往伴随着许多小地震或余震,有时在强烈地震发生前还会出现地声和地光。通过地震测量仪器观测发现,强烈地震的震源是呈单一点状的,人们从来都没有观测到过震源处于相互分离状态的双(多)震源地震。那么,强烈地震的震源为何呈单一的点状呢?这是由于固态的岩石材料在较高的压力下,可以象液态物质那样具有涌动性,而地壳中的岩石材料由于具有多样性,其在压力作用下的变形蠕动速度也将具有多样性,其中一些地层由于岩层的完整性较差,在较高压力的作用下,会使该岩层处于一种可涌动状态,但由于地层的密封作用,这类具有涌动性的岩层只能象存在于地下湖泊或大江那样,呈静止或极缓慢地运动状态。不难理解,地壳内部任何一点作用于涌动性岩层上的压力作用,都会沿着涌动性岩层象液压传动那样传递出去,并使得涌动性岩层能够储存一定的能量。由于涌动性岩层的体积可以非常巨大,其储存的能量总量也可以非常巨大,一旦地层的密封作用在某个薄弱处被冲破,通常是发生在地壳破裂带附近并只有一处,涌动性岩层就会如同洪水决口般的涌动起来,并在该处产生极其强烈的冲击,造成强烈地震的爆发。在第一次强烈地震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里,涌动性岩层中依然会储存有一定的能量,并处于极高的受压状态,每当其能量积累到超过一定限度时,大量具有涌动性的岩层又会如同火山爆发似的在地壳深处岩层内最薄弱处再次迅速涌动,对地壳深处岩层的造成强烈冲击,由此导致强烈余震的发生。必须强调,具有涌动性的岩层是在地壳内部的高压作用下才出现的,在地壳板块的边缘处,也即在地壳破裂带上,局部岩层受到的压力作用相对较高,再加上破裂带上岩层完整性较差,在较高压力的作用下,使地下的大量物质逐渐处于一种可涌动状态。随着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破裂带受到的压力上作用愈来愈强,造成破裂带上受到的压力作用愈来愈强,于是,具有涌动性的岩层的面积会逐步扩大,并使得地下若干个相互分离的、较小的涌动性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相互连通,孕育成一个更大的涌动性岩层,从而成为强烈地震的孕育区。在若干个相互分离的、较小的涌动性岩层孕育成一个更大的具有涌动性的岩层过程中,还有可能造成一系列微震、弱震的发生。因此,一个地区的周边如果发生一系列微震、弱震,并不一定表明该地区的地震能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随着地下若干个相互分离的、较小的涌动性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相互连通,孕育成一个更大的涌动性岩层,地下具有涌动性的岩层体积也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其一旦向外释放能量,产生的震动和冲击也较大。强烈地震的持续时间要比火山爆发短的多,是因为强烈地震是发生在地下岩层深处,地下岩层深处的环境状态使物质涌动的距离受到很大限制,不可能像火山爆发那样持续很长的时间。在强烈地震发生时人们测量到的呈单一点状的震源,仅仅是大量呈涌动状态的物质迅速涌动的爆发点,地下岩层深处的强烈地震的能量源体积要比震源体积大的多。因此,强烈地震爆发点所释放的能量密度极高,可以远远超过震源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所具有的能量密度。如果地壳深层物质没有从固态转化为可涌动状态,则产生的地壳变动仅仅是固态或液态物质热胀冷缩、断裂或塌方引起的,则只能形成微震或弱震,不可能形成破坏非常强烈的大地震。。

热心网友

不知哪位大仙在跺脚

热心网友

地震就是地壳的震动,是地球内能的释放。

热心网友

地球内能的释放方式,通过地壳的运动显示出来。

热心网友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石在短暂的时间内发生剧烈的运动,从而产生地震波的现象。由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或地下的振动。通常人们感觉到的地震是地面的突然晃动然后渐渐地平静下来的自然现象。若振动得很强烈,会造成房倒屋塌,以至山崩地裂,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很大的危害。 由于地球局部地区应力的不平衡状态,在适当的条件下应力相对集中的部分会发生急剧的变形直至破坏而形成震源。因为地球的岩石具有一定的弹性,使震源产生的振动经传播形成弹性波,这种波动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或者沿着表面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而波及各地。可以利用不设在区多地点的测量地震的仪器记录地震波的波动过程,测定各地振动起始时间,即地震波的到达时刻,经分析便可知地震波是何时、从地球哪个地方放射出来的,以及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等许多参数。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即公元前1831年就已开始了记录重大的地震事件。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早在1800多年就诞生在中国,公元132年我国著名古代科学家张衡设计制造了很精致的地动仪,装在京城洛阳,并记录到非地方性的地震。 。

热心网友

说简单点就是地壳运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