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米格-27是俄罗斯高扬-格列维奇(Mikoyan-Gurevich)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该机最初编号为米格-23B,后改称为米格-27,该机的原始生产性很快又被米格-27K所取代,北约称之为“鞭挞者D”(Flogger D)。该机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该机为两侧进气,变后掠上单翼,单垂尾正常布局,采用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座航两侧装有防弹钢板,可以在粗糙的野战机场起降,可以执行对地攻击的空战两种任务,属第2代战斗机。外观上该机和米格-23的唯一区别在于头部——变成大坡度向下倾斜以便能为飞行员对地攻击时提供更好的视界。其他的主要改动有:选用了新发动机,取消了进气道调节板,进气道变为固定式;加装新的导航-攻击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攻角指示器,导航电脑等大批现代化火控电子设备等;换装6管30毫米机炮。米格-27K后来又被加装了电视/激光跟踪制导系统,这是苏联第一种电视跟踪制导系统,可挂装电视制导炸弹和激光制导炸弹。该型和米格-27D、米格-27L被北约统称为“鞭挞者J”。该机目前已经停产,至80年代中后期时,该机共生产了1000多架,除装备前苏联空军外,还出口到叙利亚、伊拉克、安哥拉、利比亚、古巴、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该机曾在阿富汗作战时使用过。印度购买了米格-27的生产许可自1984年开始生产米格-27L(出口型,印度称之为米格-27M),计划生产165架。 动力装置(M型) 单台图曼斯基(Tumansky) P-29B-300涡喷发动机,最大静推力81。40千牛,加力推力117。68千牛,后机身两侧可装起飞助推火箭。 主要机载设备 地形跟踪雷达,激光测距器、多普勒导航雷达、无线电高度表、被动雷达接收机以及电子对抗设备等。 武器设备 1门GSh-6-3030毫米六管转膛机炮,备弹260发。9个外挂点,机身下5个,固定翼下2个,活动翼下2个,除了机身中线上挂1只挂副油箱外,其余挂架可以挂空地导弹、“蚜虫”空空导弹、“环礁”空空导弹、炸弹、火箭发射巢以及核武器等。 尺寸数据 机长:17。08米机高:5。99米翼展:13。97米(展开时)/7。78米(收拢时)机翼面积:34。16-37。27平方米。 重量及载荷 空重:11908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796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0560千克内载燃油:4560千克最大载弹量:40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空)M1。7,(低空)135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4000米航程(机内燃油):1750千米作战半径(带副油箱,2枚X-29空地导弹):54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950米着陆滑跑距离:(用刹车,减速伞)900米,(用刹车,无减速伞)1300米限制过载:7。5g 。

热心网友

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Б,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值得留意的是上图这架机所属部队是“近卫军”部队,进气口旁有红旗麦穗“近卫军”徽章。“近卫军”是苏联授予表现突出、功勋卓绝的部队的光荣称号。 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与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米格-27采用一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推力11500千克。固定武器为一门23mm GSH-30-6(9A621)加特林机炮,外挂载重量4吨。米格-27的改型主要包括:米格-23Б是在米格-23C基础上改进的原型,采用新的机头。可用于白昼袭击敌地面固定目标。装一台AL-21F-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09。8千牛(11200千克)。起飞重量增大,起落架加强,使用低压轮胎。装“背景”激光测距仪,“雄鹰”-23C瞄准器、KH-23导航系统。武器为1门Gsh-23机炮和4000千克的各种炸弹、火箭、X-23激光制导炸弹及K-13空空导弹等。米格-23БH是在Б型生产一小批后退出的改进型。装P-29Б-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12。77千牛(11500千克)。采用米格-23M型的机翼,装“雄鹰”-23H导航轰炸系统,增加防弹装甲。大批生产出口。米格-23БM和БK。分别于1973年、1974年投产。机载电子设备上得到改进,飞行控制系统中用数字式计算机代替了模拟计算机。正式命名的米格-27于1973年开始生产,固定式进气道,改进设备,可在能见度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活动目标。改装1门30毫米Gsh-30-6机炮,机载电子设备作了改进,1973~1977年共生产560架。米格-27K是1975年研制的改进型,主要改装先进机载设备、机载火控系统和改挂先进武器。可使用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炸弹及X-25MП反雷达导弹,以及混凝土穿甲弹。1977~1982年共生产200架。米格-27M是在K型的简化版本,有一定改进,座舱内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1978~1983年间生产150架。米格-27Д是将早期型的机体加装上M型的机载设备,共改装了500架,可执行侦察任务。米格-27MЛ是M型的出口型,设备简化,1982年开始生产。1986年1月印度组装的MЛ型试飞。1988年印度生产的米格-27MЛ“勇士”定型投产,至1992年生产165架。印度还为MЛ型改装了“美洲虎”攻击机的机载设备,其中包括法国的“阿加芙”火控雷达。米格-27M基本数据 翼展:14。25米/8。17米(最小/最大后掠角)机长:17。08米机高:5。99米翼面积:34。16~37。27平方米空重:11908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796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0100千克机内燃油:4560千克最大载弹量:4000千克最大速度:M1。7(高空) 1350千米/小时(低空)升限:17000米航程:1750千米(机内燃油)作战半径:540千米(带副油箱,两枚X-29空地导弹)起飞滑跑距离:950米着陆滑跑距离:900米限制过载:7。5G 。

热心网友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Б,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与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米格-27采用一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推力11500千克。固定武器为一门23mm GSH-30-6(9A621)加特林机炮,外挂载重量4吨。 米格-27出口到东德、波兰、伊拉克、印度等国。 米格-27的改型主要包括: 米格-23Б是在米格-23C基础上改进的原型,采用新的机头。可用于白昼袭击敌地面固定目标。装一台AL-21F-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09。8千牛(11200千克)。起飞重量增大,起落架加强,使用低压轮胎。装“背景”激光测距仪,“雄鹰”-23C瞄准器、KH-23导航系统。武器为1门Gsh-23机炮和4000千克的各种炸弹、火箭、X-23激光制导炸弹及K-13空空导弹等。 米格-23БH是在Б型生产一小批后退出的改进型。装P-29Б-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12。77千牛(11500千克)。采用米格-23M型的机翼,装“雄鹰”-23H导航轰炸系统,增加防弹装甲。大批生产出口。 米格-23БM和БK。分别于1973年、1974年投产。机载电子设备上得到改进,飞行控制系统中用数字式计算机代替了模拟计算机。 正式命名的米格-27于1973年开始生产,固定式进气道,改进设备,可在能见度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活动目标。改装1门30毫米Gsh-30-6机炮,机载电子设备作了改进,1973~1977年共生产560架。 米格-27K是1975年研制的改进型,主要改装先进机载设备、机载火控系统和改挂先进武器。可使用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炸弹及X-25MП反雷达导弹,以及混凝土穿甲弹。1977~1982年共生产200架。 米格-27M是在K型的简化版本,有一定改进,座舱内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1978~1983年间生产150架。 米格-27Д是将早期型的机体加装上M型的机载设备,共改装了500架,可执行侦察任务。 米格-27MЛ是M型的出口型,设备简化,1982年开始生产。1986年1月印度组装的MЛ型试飞。1988年印度生产的米格-27MЛ“勇士”定型投产,至1992年生产165架。印度还为MЛ型改装了“美洲虎”攻击机的机载设备,其中包括法国的“阿加芙”火控雷达。 米格-27M基本数据 翼展:14。25米/8。17米(最小/最大后掠角) 机长:17。08米 机高:5。99米 翼面积:34。16~37。27平方米 空重:11908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1796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0100千克 机内燃油:4560千克 最大载弹量:4000千克 最大速度:M1。7(高空) 1350千米/小时(低空) 升限:17000米 航程:1750千米(机内燃油) 作战半径:540千米(带副油箱,两枚X-29空地导弹) 起飞滑跑距离:950米 着陆滑跑距离:900米 限制过载:7。5G 。

热心网友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Б,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值得留意的是上图这架机所属部队是“近卫军”部队,进气口旁有红旗麦穗“近卫军”徽章。“近卫军”是苏联授予表现突出、功勋卓绝的部队的光荣称号。 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与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米格-27采用一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推力11500千克。固定武器为一门23mm GSH-30-6(9A621)加特林机炮,外挂载重量4吨。米格-27的改型主要包括:米格-23Б是在米格-23C基础上改进的原型,采用新的机头。可用于白昼袭击敌地面固定目标。装一台AL-21F-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09。8千牛(11200千克)。起飞重量增大,起落架加强,使用低压轮胎。装“背景”激光测距仪,“雄鹰”-23C瞄准器、KH-23导航系统。武器为1门Gsh-23机炮和4000千克的各种炸弹、火箭、X-23激光制导炸弹及K-13空空导弹等。米格-23БH是在Б型生产一小批后退出的改进型。装P-29Б-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12。77千牛(11500千克)。采用米格-23M型的机翼,装“雄鹰”-23H导航轰炸系统,增加防弹装甲。大批生产出口。米格-23БM和БK。分别于1973年、1974年投产。机载电子设备上得到改进,飞行控制系统中用数字式计算机代替了模拟计算机。正式命名的米格-27于1973年开始生产,固定式进气道,改进设备,可在能见度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活动目标。改装1门30毫米Gsh-30-6机炮,机载电子设备作了改进,1973~1977年共生产560架。米格-27K是1975年研制的改进型,主要改装先进机载设备、机载火控系统和改挂先进武器。可使用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炸弹及X-25MП反雷达导弹,以及混凝土穿甲弹。1977~1982年共生产200架。米格-27M是在K型的简化版本,有一定改进,座舱内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1978~1983年间生产150架。米格-27Д是将早期型的机体加装上M型的机载设备,共改装了500架,可执行侦察任务。米格-27MЛ是M型的出口型,设备简化,1982年开始生产。1986年1月印度组装的MЛ型试飞。1988年印度生产的米格-27MЛ“勇士”定型投产,至1992年生产165架。印度还为MЛ型改装了“美洲虎”攻击机的机载设备,其中包括法国的“阿加芙”火控雷达。米格-27M基本数据 翼展:14。25米/8。17米(最小/最大后掠角)机长:17。08米机高:5。99米翼面积:34。16~37。27平方米空重:11908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796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0100千克机内燃油:4560千克最大载弹量:4000千克最大速度:M1。7(高空) 1350千米/小时(低空)升限:17000米航程:1750千米(机内燃油)作战半径:540千米(带副油箱,两枚X-29空地导弹)起飞滑跑距离:950米着陆滑跑距离:900米限制过载:7。5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