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述评:给母亲留足生命的“血液” 新华网 (2003-05-18 13:22:5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记者 邓卫华 林嵬) 黄河水荒的教训传递出了这样的声音——如同人类讲求生命的平等与尊严,作为哺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的生命尊严一样不容忽视,我们必须给母亲留足生命的“血液”。 当记者从黄河源头出发,随着母亲河的脉搏一起感受生命的搏动时,这种珍视生命尊严的感觉来得尤为强烈。 在黄河源头的鄂棱湖畔,原来的青青河边草地大量褪化为寸草不生的黑土滩,被称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每年汇入黄河的水量大为减少;在源头的一些地方,原来骑马尚不能跨越的黄河,现在人们一步就可以跨越——“滔滔黄河”正面临变成“涓涓细流”的威胁。 久居黄河口的诗人郑福华在一首题为《母亲河忧思》的诗歌中这样写到: 涓涓细流 诉说着母亲河的淡淡忧伤 宽阔的河床绿草茵茵 牛羊在新生的牧场上徘徊 …… 但愿这仅仅只是诗人的忧思。 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著名的“黄河母亲”雕像就位于兰州的中山桥附近。然而,就在这里,由于上游来水减少,一条细长的河槽已经露出水面,把黄河分成了两条“细流”。河槽的一边是从市内排放出的污水,河槽的另一边才是真正的母亲河。无奈的市民告诉记者,这是兰州的“二黄河”——黄河正面临着变成“排污沟”的威胁。 九曲黄河奔流入海,造就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由于近年来黄河入海流量锐减,年轻的三角洲造陆功能正在衰减。从1976年到2000年的20多年间,整个黄河三角洲蚀退陆地面积达到283.98平方公里,约等于10个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面积,并且蚀退现象呈现出恶化趋势。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重深长地说,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必须保证一定的水量黄河才算“活着”!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如今,我们已经吸干了“母亲”的乳汁,难道我们还要抽干“母亲”的血液吗? 滦河枯了,海河断流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曾经激发过无数美丽诗篇的黑河下游,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居延海湖盆竟已沦为我国四大沙尘暴中心之一。这些都是河流生命对人类不满的回应。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其沉降在河床及滩区的多为粗颗粒泥沙。一旦黄河生命中止,下游河道滩地有可能变为一条巨大的“沙龙”,干风季节,黄沙四起,沿岸土壤将面临沙化威胁——没有人愿意看到又一个“罗布泊”悲剧在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的征程中再度上演。 人是有生命的,她进化,演绎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故事;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她同样进化,创造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活力。人类的文明与河流的生命相伴相生,而“母亲河”的尊严甚至将影响我们后代的尊严。 站在生命平等的角度,我们没有理由为自己生命的灿烂而加速“母亲”的衰老;站在人类文明延续的角度,我们更没有理由因为今天的需要而遏止了明天的发展,苍老的“母亲”需要细心的照料与呵护。(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