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聊上一些历史的话题,但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时我也会被道听途说迷惑,要想弄清所有历史真相事实却没那么多时间,怎办?类推,其他事情也是,怎样有效辨别真假?
热心网友
看过黑泽明的《罗生门》吗?当然我这里不是要跟你探讨人性,借用一下说明“历史”是无法让没有经历过的人真正认清的。仔细想想,只否自己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也有假?就算资讯够发达,够公开(还别说咱们所处的社会有多闭塞,听不到来自国外的信息,就算听到了也是别人选择后的结果),你的大脑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还会有所选择呢,这足以让你自认的“真”与“假”混淆。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比辨别历史本身要重要。
热心网友
从常理一推敲就知道了~
热心网友
楼上各位说得都很精彩阿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阿!
热心网友
朝鲜战场,我们只知道抗美援朝,不知道联合国部队,我们只知道鲁迅,不知道他哥哥是汗奸,河南省副省长吕德彬杀妻,我们不知道怎样杀妻,社会让我们变的象一个胎儿,好坏是非让我们实在没法弄清,
热心网友
历史没有真实.
热心网友
电视剧是胡编。一般是看最早出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火烧绵山”说介子推不愿做管,晋文公逼他出来把绵山烧了,介子推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用柳树做了双鞋以纪念足下也成了敬语。柳木除了发丧平常是不拿的。说的跟真的似的。记这事最早是左传左传上根本没提火烧二字。那是不是漏记呢?再看看左传上其他文章。你就会发现当时人环保意识非常强,国王打鱼狩猎不按时,滥捕滥猎都有人阻止批评,这点小事和火烧绵山怎麽比?火烧缅山肯定是假的。还可以自己分析。解放前农民不知什麽是环保但也注意环保,举个最小的例子,当时的道路比田地高。这个农民是很在意的,他要不停的维修道路使雨水不会乱流,尽可能减小水土流失,别看他没理论,实践上点点滴滴透着理论。那环保是怎麽来的?不就是不注意环保了才有的吗?有很多人张口就是以前不注意环保,好象到他这辈才知道环保的重要。其实正相反到他这辈才知环保的不重要。
热心网友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料的准确。因而搜集更多的材料,以及对使用材料的考订,成为历史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考据方法不能不成为古今中外共同承认的一个基本方法。自从有了历史学,也就存在对史料的搜集和考订的问题。孟夫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对《书》的材料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惟其如此,所以史学家们首先注意的就是这个问题。大史学家司马迁就极为重视这个问题。他不仅充分利用他能够见到的任何材料,而且还想尽办法扩大他的材料来源——这个办法就是调查访问方法。人们常说,司马迁曾经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因而开阔了他的神思,形成了他峭拔雄健的文风。这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司马迁之遍游名山大川,是在有意识地从事调查访问,一面亲自观察游历所在以及社会的各个侧面,一面从遗老口中和历史遗迹中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的访查。司马迁的调查访问,教导人们不能单纯满足文献记载,而要从对社会广泛接触中获得更多活的知识材料。对材料真伪准确与否,司马迁是否也很关心?当然注意。他对各类文献材料中一些荒诞不经的内容,是“不敢言”的,亦不加使用.他提出了一个考订材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这个标准是否恰当是另一问题,但考订材料之要有标准却无疑是对的。而且,以这些较为古老的文献做考信的标准,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司马迁的许多调查访问,就是对文献材料的一个订正。总之,司马迁既开辟了广事搜集史料的路径,又认真考核使用的材料,以其生花之笔,写出了《史记》这部千古名著!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同样是既注意材料的搜集,又注意材料的考订。他将搜集来的史料,以年系月,以月系日,将材料分别列于年月日当中,按时间先后将材料排列起来。先做长编,然后又对所使用的材料,考核其异同,做了《通鉴考异》。考异就是对材料真伪的辨别,对材料的分析。这种辨别和分析,是史家必具的一个基本功。史学著作成就高低,同这个基本功是分不开的。以上,对我们辨别历史的真伪大有参考价值。那就是搜集史料,调查访问,分析考异。
热心网友
最简单的办法是一边看电视剧一边读史记……
热心网友
多看.这是第一步多看不同角度的人写的历史作品.看他们对同一件历史事物是如何评论和叙述的.这是第二步亲自去查询原始的资料,从中发现真伪.这是第三步,但这已经是专业了.关键就是不轻信,多比对,多从各种角度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