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在有发达的海上运输条件下,为什么会接连的遭遇风暴而失败...

热心网友

“蒙古来袭”,日本方面又称之为“元寇来袭”,我国史学界或者就沿用日本方面的称呼或者称其为“第一次忽必烈侵日(文永之役)”和“第二次忽必烈侵日(弘安之役)”。这是日本本土首次遭遇到大规模的外来入侵的威胁。由于某些偶然和必然的原因,蒙古军的两次(第一次是蒙古、高丽联军,第二次是蒙古、高丽、汉人联军,因为是蒙古人指挥的,所以姑且简称为蒙古军)攻击都惨败而归,最后连精心准备了二十余年的第三次攻击也胎死腹中了。第一次征日蒙古军的前锋于十九日在博多湾西面的今津登陆,其作战线路是计划沿主船寺、松原、祖原,然后攻占赤坂,最后途经水城,自逼太宰府。高丽军的一支部队于第二天在博多湾以西的百道原登陆,计划沿着祖原、鸟饲一线,从不同的方向攻击太宰府。同日,担任阳动的一支别动队与博多湾以东的箱崎登陆,南下攻击大野城,迂回包抄太宰府。稍后,蒙古军主力在博多正中的息滨登陆,这是途径水城攻击太宰府的一条捷径。当时的蒙古军兵分三路,围攻太宰府,其中赤坂方面的西路军约四千五百人,箱崎方面的东路军约五千四百人,博多的主力部队约有一万一千人。当时日本军的配置也是兵分三路,分别抵挡蒙古军的进攻。西路军共一千三百余骑在赤坂防御,东路箱崎地区有一千骑兵,中部的博多对抗蒙古主力的是三千骑。可见,蒙古与日本双方的实力是相差悬殊的。虽然蒙古的轻骑兵在日本守军的弓箭攻击之下损失惨重,但是其集团冲锋战术却使得日本军大吃苦头。尽管在“刀伊入寇”事件之后,日本方面重视了针对集团作战的训练,但是日本军方面仍然十分难以适应。蒙古军得以顺利南下,自逼太宰府的门户--水城。幕府军考虑到水城必然会成为决战的战场,故而很早就加强了水城的防御,并且储藏了丰富的粮食物资,决定拼死一搏。日本年号文永十一年(1274),蒙古和高丽联军共二万八千人,外加水手等一万五千人从朝鲜半岛的合浦港出发,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对马壹岐这些沿海岛屿之后,涌向博多湾,并且于十月二十日在博多登陆。在此期间,偏师袭击了平户和鹰岛,粉碎了松浦党武士团的防御。幕府急令九州御家人向博多一带集结并构筑工事等待援军,同时四国、本州的军队也向九州前线征调。以镇西奉行少贰资能和大友赖泰为首领的九州御家人已经此战中,幕府军不仅仅是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也不仅仅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其作战思想上的落后程度更是离谱。前面说过,日本方面虽然极力的强调集团作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可是这种努力取得的效果却非常的有限。日本武士仍旧希望是通过一骑打的方式建立功勋。于是单枪匹马跑到蒙古军驻地外面挑战的人层出不穷,而迎接他们的当然只有从营中射出的如雨般的箭矢或者铁炮。但是日本人也发明了鱼鳞阵是镰仓武士特有的阵法,是后来的鱼鳞阵的雏形,他的出现表明在战争开始之后,日本幕府军已经很快适应了蒙古人的集团战法,而且已经开始创立了自己的一套集团战法理论,是日本战争史上一次巨大的进步。激战进行了一整天,双方基本形成了僵持局面,蒙古军担心熟悉当地地形的日本军夜间偷袭,于是便退回了停在海边的船上。可是他们绝对想不到这一本来是十分谨慎的行动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蒙古军担心会遭到幕府军的夜袭,于是几乎全部都撤回到了密密麻麻停靠在海边的大船上,准备的二天继续进攻,一举攻占太宰府,只是留了少部分兵力在海滩上担任夜间戒备人物。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想到,他们反而遭到了更大的失败,他们被袭击并且遭受了惨败,但是让他们惨败的不是他们所预料的敌人幕府军,而是夜里的一场暴风雨。本来的所有的军船就是密密麻麻的挨挤在一起的,一遇到稍微大一点的波浪就会相互碰撞。在暴风雨所引起的海啸中舰船之间的碰撞必然十分强烈。这些船全部是由木板铆接在一起的,在强力的冲击下非常容易解体,而此时的所有船只都满载着兵士和军用物资,更是加重了船的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让这些船不出事故显然是不可能的。根据日本方面的史料《勘仲记》所载:“或人云,去比,凶贼船数万艘,浮海上,而俄逆风吹来,吹归本国。”而在《西大赦谥兴正菩萨行实年谱》中,也记载到:“十一月五日亥时,猛风吹,蒙古大船百余艘,沉没海中。”遭受到这样的失败,损失自然是惊人的。但是元朝方面的官修史书却几乎对失败的损失语焉不详,只是说到“至元十一年冬十月,入其国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掳掠四境而归”,于是我们对于此战的一些具体的东西只有参考朝鲜方面和日本方面的资料了。根据《高丽史》记载:“(十一月二十七日),东征师还还合浦,遣同知枢密院事张益劳之军,不还者无虑万三千五百余人。”这是高丽方面的损失,而蒙古方面的损失却似乎无从考证了,只是可以清楚地推测其损失绝对不下半数。在那夜的暴风雨中,很多落水的蒙古军士兵被飘流到了附近的岛上,缺衣少粮,有的甚至连饮用的淡水都没有,景况十分悲惨。战后,幕府军又乘胜肃清沿海岛屿上的残留蒙古军,志贺岛上的二百余名蒙古军全部被俘虏。总之,文永之役对于蒙古高丽联军来说,是一次惨重的失败。可是有一个人他不这幺认为,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他达到了他的目的——向日本方面示威。于是第二年,他又向日本派出了以礼部侍郎杜世忠为首的招谕使团。使团的最后命运无疑是悲惨的——当时日本的掌权者北条时宗(就是今年日本正在播放的时代剧的主角啦)将他们不由分说全部在镰仓的龙口斩首。他们这样做无疑是向其国内外表示他们将采取最强硬的立场来对待蒙古方面。必然的,盛怒的忽必烈再次向日本发布了讨伐令。日本朝野认为是神风天佑,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祈神活动,当时不仅天皇在祈神,幕府的实权者北条时宗也在祈神。同时,为了防御元军再次入侵,镰仓幕府执政北条时宗大力加强备战:一是加强长门守护所的力量,任命胞弟北条宗赖为长门守护,防卫中国西部;二是增派北条实政去镇西主持九州方面的备战工作;三是费时五年,由藤原经资负责筑起一条西起今津,东至箱崎的高六尺厚一丈长十余公里的石坝。  另一方面,由于忽必烈第一次征日的目的是想逼迫日本投降,忻都等人便利用了忽必烈的这种心态,以“入其国,败之”的战绩掩饰了元军因遭受暴风雨的袭击而败退的实情。  元世祖忽必烈以为日本受到了打击,非常高兴,立即派遣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人持国书出使日本。结果,刚愎自用的北条时宗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不仅不接受国书,而且违反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惯例,将元使一行三十余人,在镰仓龙口处斩。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后,南宋降将范文虎请以自己的名义再次遣使日本,结果又遭杀害。忽必烈忍无可忍,决心以武力征服日本。据说,诸将向忽必烈辞行时,忽必烈嘱托要齐心合力,以大局为重,不要滥杀百姓。看来,他是想要占领日本了。  这次征日,元军分兵两路。命范文虎去江南收集张世杰旧部及其他自愿从军者计十万人,战船三千五百艘,组成江南军,由范文虎统帅,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市)启航,东渡日本。命洪茶丘至东北,招募沈阳、开原等地自愿从军者三千人,由其指挥。忻都仍统率蒙古军。又任命高丽将领金方庆为征东都元帅,统率高丽军一万人、水手一万五千人,战船九百艘,军粮十万石。三军合计约四万人,组成东路军,取道高丽,过对马海峡,进攻日本。两路元军由元军宿将阿刺罕统一指挥,定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六月十五日在壹岐岛会师。  至元十八年(1281年)五月三日,东路军从合浦启航,开往巨济岛。五月二十一日,进攻对马岛的世界村(上岛佐贺浦)、大明浦,守岛日军虽顽强抵抗,但因重寡悬殊,全部战死。元军占领对马岛后,不顾忽必烈的指示,大肆杀掠。第二次元日战争爆发,日本史书称之为“弘安之役”。  当日方得知元军入侵对马、壹岐两岛后,在镇西奉行少贰藤原经资率领下的守护部队立即进入沿海石坝阵地,严阵以待。日军总指挥为藤原经资,副将大友赖泰,统率的部队除藤原经资的“三前二岛”的御家人武士部队外,还有筑后守护北条宗政、肥后守护安达成宗、丰后的大友和萨摩、大隅、日向的岛津久经的部队,一线部队总计有四万余人。另外,宇都宫贞纲率领约六万中国地方的武士部队,作为增援军在必要时将前往筑前。  五月二十六日,东路军攻入壹岐岛。忻都为争夺头功,无视在壹岐岛同江南军会师的作战部署,贸然进攻博多湾。六月六日,忻都派出一支小型舰队,前往长门海域牵制守军,使其不敢救援大宰府,大部队开往博多湾。进入博多湾后,才发觉沿海滩头筑有石坝,难以登陆。此时,侦察部队探知志贺岛和能古岛防御薄弱,也未筑石坝,遂命令舰队靠近志贺岛锚泊。当夜,松浦党御家人草野次郎经永,率少数部队偷袭元军,纵火烧船,给元军造成一些损失。  七日晨,洪茶丘率军登陆,占领志贺岛。志贺岛狭长,退潮时露出的海滩可直通陆地。为了从侧后进攻博多湾,元军奋力抢占海滩。由于元军擅长集团攻击,而日军则擅长一骑打,在连日的海滩争夺战中,元军损失惨重,被杀千余人,洪茶丘还差点儿被日军副指挥大友赖泰之子大友贞亲斩杀。战事不利再加上后勤供应困难,忻都等遂决定于六月十五日率军从志贺岛撤退,驶向壹岐岛,与江南军会师。  江南军方面,五月时,据侦察得知日本平户岛守军均调至大宰府,阿刺罕决定将会师地点改为平户岛。六月初,江南军派出先遣舰队前往壹岐岛与东路军联系。藤原经资获知后,率部进攻壹岐,激战两日,日军败退。  此时出现重大变故,本次征日的总指挥、元军宿将阿刺罕突然病死,忽必烈任命阿塔海接替指挥,但阿塔海未能及时到任。但江南军统率范文虎认为先遣舰队早已发出,不宜久等,遂在阿塔海尚未到职的情况下,令江南军于六月十八日分批开航。当阿塔海赶到出发地点庆元时,范文虎已率军扬帆东渡了。   七月,范文虎、李庭率江南军十余万人,战船三千五百艘,到达次能、志贺二岛,与忻都、洪茶丘所部会师。七月二十七日,元军在开往鹰岛途中,先头部队遭日本水军攻击,激战至天明,日军撤退。两路大军会师后,军势大振,本应立即进攻大宰府,却迟疑不发,估计是因为天气恶劣。元军两路统帅均无航海常识。只有江南军张禧所部和也速得(“角”加上“得”的右半部)儿所部才将战船疏开(相隔五十步)锚泊,以避免万一遭到台风,战船互相碰撞。  八月一日,台风袭来,元军船毁人溺,师丧大半。江南军张禧所部和也速得(“角”加上“得”的右半部)儿所部由于事先做了准备,损失不大。台风过后,张禧和也速得(“角”加上“得”的右半部)儿率部救援落难元军,落水的范文虎被张禧救起。张禧立即向范文虎建议:江南军士卒未溺死者尚有半数,而且都年轻力壮,如果将他们组织起来,强行登陆,作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许能登陆成功。但范文虎贪生怕死(刚刚才被救起来),要立刻班师。  此时,平户岛尚有被救起士卒四千人无船可乘,范文虎命弃之不顾。张禧不忍,将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士卒回国。另外,被遗弃在日本海岛上的元军士卒尚有三万余人,大部分战死,被俘者中,除少数被留作奴隶外,其余大部惨遭杀害。  第二次元日战争最终也遭遇台风而失败。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中途易帅,无人指挥。在当时通信工具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没有主帅亲临指挥,岂有不失败之理!二是两路大军各行其是,没有严密的协同作战。三是统率畏惧不前,贪生怕死。四是不熟悉战区的水文气象条件。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均以失败告终,但他仍一意孤行,准备第三次征日。结果因为忙于镇压人民起义和大臣的劝谏,未能实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逝世,征日计划也就随之中止了。

热心网友

因为那时没有天气预报。所以会三次遇上台风。元朝的水运,无论漕运还是海运,主要是用于民用,元朝并没有一只强大的海军。不但进攻日本,在侵略埃及时也败于此。蒙古人毕竟是草原是出来的,不善海上作战也不住为怪。而且当时选泽的出征地点也有问题,不知为何要从中国本土出发,途经浩瀚的东海去进攻,而不从朝鲜半岛出发,经过并不宽阔的对马海峡去进攻日本。

热心网友

想想现在为什么做不到人定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