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在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总之一句话是说修练到了一定的境界,已不存在凡世尘缘,万物皆空,浑然无我。。

热心网友

《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中的色,是指人们的色身即空性如来藏。色与空讲的是色身与空性如来藏的关系。“因为你的色身是从你的如来藏制造出来,而且由它所执持的,所以你的色身就是如来藏的一部分。既然你的色身是如来藏的一部分,怎么可以说色身不是空性如来藏呢?在这一段经文里的“空”性,就是讲第八识如来藏。”“譬如明镜上的影像,应该说也是明镜自体的一部分,影像并没有离开明镜而现行啊!不应该说镜上所现行的影像不是明镜啊!又譬如你的手臂就是从你的身体长出来的,并且不能分离而运作,必须依附在你的身体上才能运作,根本就是你的身体的一部分啊!怎么可以说你的手臂不是你的身体的一部分呢?”“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就是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也一样,到最后一个识蕴则是:‘识即是空,空就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所以讲’亦复如是‘”。人的“识蕴总共有七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识,”还有末那识即第七识。“空性心如来藏,不能离开这七识心而在三界中独自现行运作啊!七识妄心也不能离开空性心如来藏而独自现行运作啊!这个就是‘不一不异’的道理。”摘自萧平实居士的著作《心经密意》 。

热心网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破执。从凡夫到二乘,对诸法实相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凡夫执着一切现象是常恒不变的实体,二乘人虽主张无我,但承认法有,对法的空性没有彻底的认识。有些名义上的大乘人,持“空见”论者,片面强调“空”,认为“空”就是一切都没有了,仿佛越空越好,否定因缘生法,结果成了“断灭空”。这里是破除凡夫和小乘对“有”的执着。“色”与“空”不是相对,而是“二而一”。“色”是因缘生法变化之色,要了解了“空”的道理才能了解“色”,故“色”同于“空”。“空”是从因缘生法中建立起来的,是从妙有中建立起来的,“真空”与“妙有”是平等的,于妙有中见真空,于真空中见妙有,二者不相离。这不像凡夫及小乘论者执着色体实有,故不能见“空”;也不像一部分大乘论者认为空是“断灭空”,否认因缘生法(妙有)的存在。所以不能执着“一切法实有”或“空无”。“实有见”就是“常见”,常恒之见,从而产生我见、法见;那么不分青红皂白的认为一切空无就生起“断灭见”。真正的真空妙有要远离常见、断见这二种边见。太虚大师有首诗云:佛法新闻坦荡途,人人在握有灵珠。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这诗说,你听到佛法就是要把灵珠发现出来,此灵珠指我们众生的佛性、法性、真如性。我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此。“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要发现灵珠就须修般若慧,不执着“有、无”和“常、断”。如果落于有无断常,就是愚痴、无明,反之则是真般若,真智慧。这就是“中道”,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妙有真空就叫中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一步解释因缘生法的妙有之色为真空,当体即空。显现的现象即是色,亦是妙有之真空,真空即是妙有。此是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真理。一切因缘生法之色是因其变化而有的空,空体所显的现象是色,色空不分,并不是不同。此句遮执着,因此不执着实有见和断见就是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