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四岁,十月一回姥姥把脚弄伤了,(一般不回姥姥家,因为比较远 有一千里),她妈妈休假陪伴她,爸爸回家上班,这样爸爸和女孩无法见面。女孩和姨姨家的弟弟玩的挺开心的,就是她爸爸老也不放心,经常打电话问孩子想不想他,怎么怎么样的,把孩子弄的一挂电话就哭着找爸爸,女孩的妈妈就对爸爸说别打电话,打之后她就哭,很不好哄,等她什么时候提到想给爸爸打电话再让她打,结果女孩爸爸听女孩妈妈这么说非常不高兴,“我离孩子这么远,打个电话都不可以吗??有经验的爸爸妈妈能给女孩爸妈提点建议吗?
热心网友
爸爸可以写信啊~ 妈妈跟爸爸谈谈,讲明白不要打电话的原因,爸爸妈妈都是爱孩子的,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达成共识。 除了不把孩子惹哭,写信还有几点好处:1.妈妈有较大的主动权,比如选择什么时候,什么方式,给孩子念信,还可以观察孩子的状态灵活掌握念多少,念什么内容,根据需要善意的杜撰一些内容也可以嘛。2.四岁的孩子,可以用信这种方法培养她的好多兴趣:认字、了解关于信的相关小知识,孩子是伤的是脚,在家肯定能玩的也有限,妈妈还可以教她给爸爸画信。3.信可以留下来,但电话不能。四岁的孩子已经记事了,这时候的信或许会影响她今后对于写信这种交流方式的理解,而这些信会成为以后她关于亲情最宝贵的财富。 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要先沟通好,爸爸既然这么希望女儿想念他,那也要花点心思抽点时间认认真真地给女儿写信。
热心网友
作为成年人,我们时常感到快乐是难以捉摸的。阳光般的性情也许是与生俱来,但专家们认为,这绝对离不开良好的外界环境的培养。这里指的外界环境并不意味着金钱,金钱换不来孩子真正的快乐。 专家研究发现,快乐的人们通常都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乐观的世界观,亲密的家庭关系,善解人意,众多好友,坚信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等等。 对于新手父母来说,最关键的问题产生了:“我如何做才能让宝宝拥有以上这些特质呢?”有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完全接受宝宝的个性,不要试图按照父母的希望改造宝宝,比如说他是个文静的宝宝,爸爸妈妈就不要试图把他变成一个活泼的宝宝。父母应该关心宝宝的需求,重视宝宝的胆怯,用心倾听宝宝对你说的话。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宝宝从小就知道,父母是无条件地爱他。 以上这些原则十分重要,而以下列举的10个具体建议,可帮助父母找到合适的方法,引导宝宝将来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建议1——家庭传统意味着快乐“长久” 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过春节时的饺子、鞭炮,或是过生日时的蛋糕、蜡烛,这些传统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教给孩子“长久”的含义。 同样珍贵的是每个家庭独特的小传统,例如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儿童电影等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 建议2——歌唱的鸟儿最快乐 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点儿也不错。在古代,西方人坚信音乐可以医治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而在现代,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成年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听一首好歌有时会让人精神振奋,身心舒展。而对孩子来说,每当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爱的儿童歌曲,他都会很快乐。 建议3——快乐也可以放大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至少教给孩子两件事情。例如父母积极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或者积极参与孩子的社区汇演,孩子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这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的基本含义。它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这个大社会的一部分,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对别人作出贡献。专家研究还表明,奉献和快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让孩子参加社区大扫除,或是探视社区孤老,即使是幼儿也会从中发掘付出的快乐。 建议4——再见吧!负面评论 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例如,父母评论孩子幼儿园的园长很无能,或者儿童医院医生很马虎等等。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 建议5——兴趣爱好是永远的快乐 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孩子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孩子安排满满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失去从中得到的快乐。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建议6——花开叶落是快乐 生活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成人们常常忘了亲近大自然。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很多快乐。亲近自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各项感官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 建议7——小动物带来的…… 父母经常犹豫是否该让孩子饲养小动物,例如兔子、金鱼、小猫或小狗,因为它们需要时间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证自己会全力照料小动物,通常大部分工作还是要由父母来完成。不过,专家研究发现,花工夫饲养小动物是值得的。因为当孩子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小动物的陪伴会让他们更觉安心。孩子从饲养的小动物身上可以学到忠诚、共鸣、依恋等情感。专家还认为,通过饲养小动物,孩子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 建议8——温馨的家是快乐的田园 建议把家变得更温馨,看来是个小问题,但对孩子而言,这却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乱七八糟,孩子会不希望小朋友来家里玩。另外,井井有条的家会给孩子带来平和与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温馨不代表干净过头,因为舒适才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干净过头只会给孩子带来束缚。 建议9——吃得开心可以更健康 作为成年人,父母会注意饮食健康和饮食习惯,但孩子通常没有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及早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等等。 建议10——运动的感觉真棒 无数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强壮、体力充沛会带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让孩子快乐。另外,对孩子来说,跑、跳、游泳、骑车等等体育运动本身就十分有趣,而这不恰恰就是快乐的源泉吗?。
热心网友
我觉得很大原因在爸爸的表达方式,因为爸爸在电话中过多的表达了想念、担心、焦虑等负面的情绪,孩子受到的暗示是:“我离开爸爸不安全、不快乐、爸爸想我他很难过,我也想爸爸我很难过,爸爸怕我受委屈”等等。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应该单独和妈妈先沟通所担心的问题。然后跟宝宝沟通时注意说话的方法。比如要对宝宝说“你今天一定过的很愉快吧?”“有什么有趣的事告诉爸爸?”“这么好玩下次我和你一起去。”“你真棒!”“真了不起!”“真勇敢!爸爸不在你也对付的了。”“我很想你,但是照顾姥姥更重要,照顾姥姥这件事交给你办了,你是大人了。”“姥姥好了,我们再见。”“我今天有这些高兴的事,所以想起你更开心了。”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我想这位爸爸心思细腻敏感,是他自己更依恋孩子,把焦虑情绪传达给孩子,这样很不好,男人应该给孩子勇敢、积极的影响。不是通信方式的问题,即便写信不改变思维方式也起不到好作用。
热心网友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爸爸关心自己的女儿是很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既然女儿已经有妈妈在陪着照料着,爸爸的关系就不应象和她生活在一起那样,过问得那么细,因为四岁多的孩子了,她已经有明确的思维和意识了,如果爸爸的关系过于腻,就会让她对爸爸产生依赖,这样就不利于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正确的做法是定期地打电话关心一下,了解一下她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可能的情况下再回去看看她就可以了。千万别冲淡了妈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