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得了肺癌,听说国内现在有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办法——让肿瘤饿死。请介绍详细情况,在哪里可以施行?
热心网友
1.据新华社电世界上首例利用血管内皮抑制素开发的抗癌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日前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生物制品一类新药,有望于年内上市销售。这标志着,我国在血管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据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介绍,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和放、化疗。手术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而且术后容易复发和转移;而放、化...
热心网友
1.据新华社电世界上首例利用血管内皮抑制素开发的抗癌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日前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生物制品一类新药,有望于年内上市销售。这标志着,我国在血管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据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介绍,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和放、化疗。手术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而且术后容易复发和转移;而放、化疗靶向不明确,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细胞,副作用较大。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饿死肿瘤疗法”,即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和治疗癌症的目的,为癌症治疗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随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血管内皮抑制素具有阻碍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功效。 2005年10月20日上午,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宣布:在清华大学的合作参与下,经过6年探索,该公司研制成功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商品名:恩度;英文:Endostar),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生物制品一类新药。这是世界上首个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2.“饿死”肿瘤的“五个一” 一种奇异的现象:血管疯长是病态 血管生成是指组织或器官内生长新的血管,并包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血管内皮细胞的倍增时间约为1年。人体只有在较特殊的环境下才会发生血管生成,例如创伤愈合,胎儿和胚胎的发育,黄体、子宫内膜和胎盘的形成等,而这些类型的血管生成常受某些因素调控,并且是间断性的。而持续的和不受调节控制的血管生成则出现于大量病态、肿瘤转移和内皮细胞的异常生长中,并且血管生成速度十分迅速,例如实体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倍增时间仅4天。 一种大胆的假设:肿瘤生长靠血管 肿瘤生长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这一假设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医学院福克曼(Folkman)博士提出的,早在六十年代,福克曼就把癌细胞注射进被抽干了血液的甲状腺,结果细小的黑色素瘤却一直只有铅笔尖大小,不能增长。但实验证明,一旦肿瘤与血管相接通,肿瘤体积就会在10-15天时间内增大到100多倍。为支持肿瘤生长是血管生长依赖性这一假设,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发现,当直径很小的微小转移灶内的癌细胞在处于无血管生成的血管前期时,虽然这时的微小转移灶中的癌细胞的增殖速度与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增殖速度可以相近,但由于尚无血管生成,这时微小转移灶的癌细胞却仍能较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是因为转移灶内的癌细胞在缺乏毛细血管提供的营养而处于“饥饿”状态下,所以癌细胞有一个非常高的凋亡速度,这个凋亡速度与癌细胞的增殖速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使微小转移灶处于潜伏期而不增长。但一旦肿瘤血管系统在转移灶里形成,癌灶进入血管期,由于新的血管生成提供癌细胞以足够的营养,癌细胞的凋亡速率明显下降,使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之间的平衡被破坏,这时癌细胞疯长,形成危害。 一种前卫的理论:“饿死”肿瘤有可能 目前认为,癌细胞能分泌大量促进血管生长的许多血管生长因子,使肿瘤形成新的血管而快速生长,而血管内皮细胞也可分泌血管生长因子促使血管内皮细胞自身乃至肿瘤细胞的增殖。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毛细血管如果没有血管生长因子诱导不会同肿瘤相连接,肿瘤如果没有血管生长和得不到源源不断的血液供应就只能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利用血管生成抑制剂特异性地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而不影响其它正常细胞,于是这种抗血管生成疗法——“饿死疗法”在理论上成立。 “饿死”疗法在理论上为人们开展癌症治疗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目标。如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干预,从而防止肿瘤分泌血管生长因子,阻止发出诱导血管生成的分子信号;或者在血管上置放一把生物管子钳,使血管无法接收到血管生长的分子信号或不能对分子信号作出反应;机械方式阻止肿瘤血液供应。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目的是不让肿瘤得到足够的血液营养供应,使肿瘤“饿死”。由于血管并不是单行道,它除了为肿瘤提供氧和营养以外,还为癌细胞提供“逃跑”的路径,癌细胞离开原发病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在远离肿瘤的部位定居下来,形成微小转移灶,正是这些转移肿瘤会致人于死地。没有血管,原发肿瘤无法生长,也就没有了转移的路径,因此“饿死”疗法能抑制肿瘤的血道转移。 一种有益的尝试:抑制血管克癌症 世界各国巳对众多血管生成抑制剂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许多血管生成抑制剂正在进行Ⅰ-Ⅲ期临床试验研究,例如血管抑素(Angiostatin)、内皮抑素(Endostatin)、烟曲霉素类似物(TNP-470)、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尿激酶、白介素-12、血小板因子4等20多种。目前最有希望并且影响最大的是内皮抑素。 美国福克曼巳成功地用此治愈了一批“癌鼠”,目前美国正用内皮抑素和血管抑素联合用药进行人体临床研究。福克曼使用的方法是设法阻断正在形成中的肿瘤血管供血功能,最近,意大利专家巳可阻断巳存在血管的供血功能,人为阻断肿瘤的供血通道,对治疗癌症更为有效,但在临床上尚未得到证实。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和科学家新发现两种肿瘤血管形成所需的基因ID1和ID3,通过在实验鼠身上的研究表明,消除这两种基因的活性可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切断肿瘤营口服液养供应,因而大大增加鼠的抗癌能力。 一次创新的实践:“饿死”癌症有突破 中国1998年3 月25日和1999年5月19日发明专利公报公布了我们在1997年9月和1998年9月“人内皮抑素基因和转人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制剂”的发明专利申请,其中人内皮抑素基因与美国报道的鼠内皮抑素基因有83.33%相似性,同样对移植于小鼠肺癌的“癌鼠”有十分明显的疗效,有效抑制了肺癌的生长和转移。 我们从人的肝脏cNDA基因文库中筛选克隆得到了人体内皮抑素基因,并将人体内皮抑素基因转导入人体内唯一一种不产生内外毒素的生理菌——双歧杆菌中,制备成转基因口服制剂,这种剂型与大肠杆菌、酵母菌等提取方法相比,因双歧杆菌载体本身无毒副作用,又有调节胃肠道功能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外,又加上人体内皮抑素基因的作用,更能有效地抑制快速异常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人内皮抑素在人体内主要作用定位于肿瘤血管基底膜,特异性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长,同肿瘤细胞分泌的促血管生长因子相拮抗,从而达到阻止肿瘤血管生成,使肿瘤毛细血管生长萎缩,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使癌细胞得不到足够营养而慢慢“饿死”,使肿瘤细胞凋亡速度增高、坏死及退化到最初的休眠状态,并能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由于人体内皮抑素基因对正常血管和正常细胞均不起作用,所以这种基因技术治疗癌症,无毒副作用,且简便、经济,患者痛苦小。经300多例食道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鼻咽癌、骨癌等一些原发性或转移性癌的癌症患者志愿服用这种含人体内皮抑素的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制剂,除了弥漫性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后全身多处广泛转移的晚期癌症病人疗效较差外,其余均显示明显的抑癌效果。 一例肝癌并肺转移患者,巳近五年,曾作二次手术,放疗多次,1999年4月服用该口服制剂5个疗程,1999年9月26日复查,肺部一个3cm转移癌接近消失,病情控制较好,精神、食欲情况良好;一例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999年5月行直肠癌手术,7月29日CT示肝脏多发转移灶,肿块大小约1cm左右。1999年8月服用该口服制剂2疗程。CT示肝脏肿瘤消失,目前身体状况良好;一例膀胱肿瘤患者,1999年1月行膀胱肿瘤并膀胱颈口息肉切除术,术后电热化疗,伴有心律不齐,早搏,心悸、浅表性胃炎,左肾囊肿,1999年5月开始服该口服制剂5个疗程,至今巳恢复正常体质,无明显不适反应,原有心肝、胃、肾疾病无变化,体重增加,无转移病灶。 一些专家认为,“饿死”肿瘤疗法不是治疗癌症的灵丹妙药,癌症发病因素十分复杂,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发病原因,仅靠堵住血液通道想治愈所有的癌症仅是个美妙的想法,较现实的是将这种新的疗法同现有的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等其它治疗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多靶攻击可以提高抗癌治疗的疗效,例如手术前后用“饿死”疗法治疗则有利于手术后减少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同化疗、放疗结合可以从攻击癌细胞和攻击癌血管同时进行,双管齐下有利于提高疗效,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很难用单一的治疗方式能治愈,一般均需采用综合疗法,也就是俗称“鸡尾酒疗法”,作为鸡尾酒疗法中新的一种“饿死”疗法,在癌症治疗中是否作为一项常规治疗手段,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3.不知道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如果有条件可以来上海或北京就医中国上海肿瘤治疗中心地址:中国上海市(市南)淮海西路282号 邮编:200052电话号码:021-54650751;64049945 E-mail: china_cancer@ 北京肿瘤医院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城路52号联系电话:(010)88121122E-mail: xxb@ 这两家在这方面是国家权威,你可以深度咨询.
热心网友
你可以用一下山东省莱阳农学院药用真菌研究所的樟芝发酵液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对肺癌。
热心网友
回答者:试着回答你 级别:圣人谢谢,受教了。本文章收藏。送你5个星
热心网友
恶性瘤的细胞,血液中到处都有,它可以在体内任一可生存的部位生成同类细胞的瘤体--即转移.此法饿死瘤体,能饿死血中的细胞吗?
热心网友
有些只是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关键还要请专家来为你指导.不过,一旦到了晚期,治疗好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还望尽早治疗为好.
热心网友
阻断肿瘤周围的血运.
热心网友
肿瘤没饿死先把自己饿死了
热心网友
10月底,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各大媒体都注意到这样一条 新闻:世界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恩度”在山东烟台诞生,该药能够 通过“饿死肿瘤”的方法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这是10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召开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癌症的致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国 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约106万人,死亡的约有154万,...
热心网友
10月底,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各大媒体都注意到这样一条 新闻:世界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恩度”在山东烟台诞生,该药能够 通过“饿死肿瘤”的方法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这是10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召开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癌症的致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国 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约106万人,死亡的约有154万,而且,这个数目还将以 每年60万的速度增加。为了消灭它,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饿死肿 瘤”正是多年来国际癌症研究的热门方向。 肿瘤如何被“饿死” 什么叫“饿死肿瘤”?北京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唐劲天教授告诉记者,简单 地说,“饿死肿瘤”就是使肿瘤血管不再增生,肿瘤组织因为得不到营养而逐 渐萎缩或者不再发展。 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祖达·福克曼博士做了一个 实验:将黑色素瘤细胞注射进被抽干血液的甲状腺,结果发现,黑色素瘤一直 保持铅笔尖大小,没有增殖。而一旦肿瘤与血管接通,其体积就会在10—15天 的时间内增大100多倍。福克曼据此提出“肿瘤生长依赖血管生长”这一假设, 并于1971年提出“饿死肿瘤疗法”理论。 通过“恩度”的介绍资料记者了解到,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大量 促进血管生长的生长因子,有了这些新生血管提供的养分,肿瘤会快速生长。 而血管生长因子还会反过来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泌更多的生长因子。除了 为肿瘤提供营养,血管还会为癌细胞提供“逃跑”路径,让它们进入血液循环 系统,转移到其他地方。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血管生长因子诱导,毛细血管 就不会同肿瘤相连。这样肿瘤既得不到养分,又不能随意逃窜,只能“休眠”。 如果能造出一种抑制血管生长的药物,就可以控制肿瘤患者的病情。 根据这个理论,福克曼治愈了一批患癌小鼠。在这个试 验中,他发现一种叫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的蛋白质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能“饿死”肿瘤,而且不产生耐药性。这一发现使得国内外众多公司竞 相投入巨资从事相关药物研发。然而,由于技术存在困难以及成本较高,他们 很快又纷纷退出了竞争。 中国科学家率先获得成功 1997年秋,几名毕业于美国名校的中国留学博士(应要求隐去姓名)决心 回国创业,并于1999年6月创建了一家名叫“麦得津”的生物工程公司。他们 的第一个研究目标就锁定在血管内皮抑制素上。 从1999年11月17日到12月9日,他们尝试了恢复蛋白质活性方面几乎所有 的经典试验,但都失败了。就在几乎丧失希望的时候,他们想到脱离经典方法, 另辟蹊径。结果,在圣诞节前夜,血管内皮抑制素终于在实验室里成功恢复了 活性(简称复性)! 在改变了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氨基酸序列,使它的药用性能和疗效得到显著 提高后,研究者们开始药物研发,并取名叫“恩度”。他们的研究首次揭示了 血管内皮抑制素复性的分子机理,在国际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也标志着我国 蛋白类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的研发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在复性研究取得成功后,研究团队围绕血管内皮抑制素的作用机理和蛋白 质复性、纯化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搭建了大规模重组蛋白分离、纯化、复 性技术平台,使“恩度”在产量和质量上超过美国同类产品,成本却大大下降。 2005年9月12日,"恩度"获得新药证书。 "恩度"研发成功后,由中国医学 科学院肿瘤医院联合全国25家医院,共同完成了该药的临床试验,并确认疗效 确切,具有治疗靶向明确,无耐药性,毒副作用小,能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 等特点。临床试验负责人、我国著名肿瘤专家孙燕院士称,"恩度"将对全球晚 期肺癌的常规治疗造成影响。另外,尽管临床试验主要验证了对肺癌的治疗效 果,但麦得津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该药适合所有肿瘤患者。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恩度"将于明年春节前后推向市场,价格与国外同类抗癌 药价格持平或略低。 "饿死肿瘤"有很多方法,但并非万能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沈琳说,"饿死肿瘤"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如使 血管不生长或增生,使血管功能不健全及闭锁血管等。至于具体办法,有专家 指出,包括阻止肿瘤发出诱导血管生成的分子信号;在血管上放把生物"管制 钳",使血管无法接收生长分子信号或不能对信号做出反应;用机械方式阻止 肿瘤血液供应。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化疗科赵体平教授告诉记者,其实,世界各国已研究出 不少血管生成抑制剂。正在研究或已投入临床使用的主要有血管抑制素、烟曲 霉素类似物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等几种,还有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反应 停、安得灵等。但是,目前这些药物都还不是很成熟,主要用于辅助治疗。 虽然各国都在研究"饿死肿瘤"的方法,"恩度"的问世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 的广泛关注,但对于仅通过"堵住"肿瘤养分和转移通道来对付癌症,不少专家 仍存在异议。赵体平教授说,目前还没有患者在家自行服用就能收到很好效果 的药物。除一些早期幼粒性白血病、淋巴瘤和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较好,肺癌和 胃癌在切除后疗效不错之外,骨骼瘤、软组织肿瘤等还没有特别好的疗法。沈 琳主任也认为,血管内皮抑制素适用于多种癌症,且没有放化疗药物的毒性, 但单独使用效果不一定很明显。 赵教授说,癌症的发病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人能把它搞清楚。因此, 仅仅靠堵住血液通道就想治愈所有癌症是不现实的。他认为,可以把"饿死肿 瘤"和其他治疗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手术后用"饿死"疗法治疗,有利于 减少术后复发、转移;与放化疗结合,可同时攻击癌细胞和血管,有利于提高 疗效。 人类还得继续和肿瘤做斗争 唐劲天教授告诉记者,"饿死肿瘤"的治疗方法,其实只是基因疗法的一种。 基因疗法和基因药物是国际上攻克肿瘤的主要研究方向,各国都投入了大量资 金和人力、物力。目前,这方面研究发展得很快,势头不错。除了"饿死肿瘤" 疗法,正在研究的基因疗法还有基因修复,通过修复人体受损的P53基因,达 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另外,蛋白质多肽疗法也在积极研究之中。 采访中,唐教授表达了和赵体平教授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对于这些治疗 方法,我们应抱以美好的希望,但不能完全指望它们能彻底治愈肿瘤。毕竟直 到现在,肿瘤的发病机理对人类来说依然是个谜。解开了它,我们才能在与肿 瘤的抗争中真正获胜。 世界上首个利用血管内皮抑制素开发的抗癌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日前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生物制品一类新药,有望于年内上市销售。这标志着,我国在血管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据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介绍,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和放、化疗。手术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而且术后容易复发和转移。放、化疗靶向不明确,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细胞,副作用较大。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饿死肿瘤疗法”,即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和治疗癌症的目的,为癌症治疗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随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血管内皮抑制素具有阻碍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功效。 2001年,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及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在清华大学的合作参与下,率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并获准进入临床研究。经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25家医院三期临床研究证实,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与传统肿瘤化疗药物相比,具有靶向明确、无耐药性、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热心网友
既然被命名为“恩度”的血管内皮抑制素为一类新药证书,就有医院尝试应用。你可以打听到这样的医院,在那儿求医问药的。治晚期肺癌,用药物“饿死肿瘤” 中国研制成功的新药,临床试验患者一年生存率提高一倍 ( 2005-10-22 14:46:1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世界上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已在烟台研制成功。 ...
热心网友
既然被命名为“恩度”的血管内皮抑制素为一类新药证书,就有医院尝试应用。你可以打听到这样的医院,在那儿求医问药的。治晚期肺癌,用药物“饿死肿瘤” 中国研制成功的新药,临床试验患者一年生存率提高一倍 ( 2005-10-22 14:46:1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世界上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已在烟台研制成功。 作为国家863计划项目及“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项目,这一新药是由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历经6年自主研制成功的,目前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医药界专家为此感到振奋。 这一项目临床实验课题组负责人、我国著名肿瘤专家孙燕教授认为,这一新药将对目前世界晚期肺癌的常规治疗方法产生影响。 据介绍,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是在美国科学家Folkman教授著名的“饿死肿瘤疗法”理论基础上研制成功的。“饿死肿瘤疗法”理论认为,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给,可以达到抑制和治疗肿瘤的目的。世界上许多生物技术公司曾投资进行这一药物的研发,都因为所生成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很难复性或成本过高而未获成功。 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留学美国的博士团队为科研主力,积极与清华大学合作,经多年努力在世界上首次将血管内皮抑制素大规模成功复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改变了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氨基酸序列,使该蛋白的药用性能和疗效显著提高。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由全国24家肿瘤医院联合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于去年完成,疗效得到验证。被命名为“恩度”的这一新药于今年9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物制品一类新药证书。 专家介绍,恩度与传统肿瘤化疗药物相比更加安全有效,靶向明确,无耐药性,毒副作用很小。临床试验证明,患者一年生存率提高一倍。专家说,这一项目的研究成功,促进了蛋白质大规模复性纯化技术的发展,使我国蛋白质类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的研发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目前多家世界知名生物制药企业及这一技术理论的发明者Folkman教授都已主动寻求技术合作。 (记者赵明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