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汉代李陵之祸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李陵领五千士兵深入匈奴腹地,抵抗匈奴十余万大军,兵败被俘。汉武帝归罪于李陵,却对自己的失误毫无认识。在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用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李陵不甘于受这个不学无术的庸才指挥,就请求带五千士兵作战。对这样一个明知是冒险会出现严重后果的请求,汉武帝居然同意了。汉武帝是这样想的:我看你李陵有多大本事。这就是说汉武帝从内心就没想让李陵胜利。李陵失败了,被俘了,诈降了,全国舆论大哗。汉武帝一怒之下,杀李陵全家,逼得李陵不投降也不由他了更何况前有李敢被杀呢。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话,立即遭受牢狱之灾和宫刑之辱。 太史公替李陵说的确实是几句公道话。可在刘彻看来,这是对贰师将军(即刘彻的大舅子)的诋毁,故而太史公才会因此遭受宫刑之灾。如换了别人,太史公也许就不会遭遇李陵之祸了。
热心网友
司马迁因李陵而获罪。但确切的说并不是为李陵辩护,只是站在史官的角度说了几句公道话。汉武帝之怒,并非是因为李陵兵败那样简单。李陵的兵败,虽意味着对匈奴新的战术的失败,但汉武帝也明白,李陵兵败,非战之罪。所以最初汉武帝只是以为李陵战死,痛心不已罢了。但后来听传言(当时专门派了个人去找李陵的下落,那家伙没找到,听信传言,回来就报告给汉武帝了)说李陵被俘,在帮匈奴训练新兵。这点是汉武帝无法接受的,所以失利之痛则转化为对李陵的痛恨,汉武帝本是出了名的残暴,李陵家自然完了,司马迁获罪也是必然的。其实历史上李广利并不是那么窝囊。至于说中伤贰师将军李广利肯定不是主因。应该是汉武帝愤怒找地方发泄把,可怜的司马迁。汉武帝一身致力于皇权的统一,而消灭匈奴是他必须作的也是尽毕生之力所做的。说他不喜欢李陵,希望李陵失败那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如果汉武对李家真那样不满,为什么李敢能被封侯?其实是体恤李广的劳苦。说汉武希望李陵失败可能是后来人根据结果的一种扭曲猜想把。李敢之死,那是罪在霍去病,没办法的事情,霍去病是军事天才,谁叫李敢不是阿。汉武帝自然得包庇小霍了。恰证明其爱才。我觉得其实这件事固然是汉武错得更多,汉武本是一个比较武断的皇帝。而依现代人眼光来看,司马迁确是太冤枉了。但当时来看,他获罪是必然的。试想你站在汉武的角度把,你手下大将战败不但投降了,还去帮敌人练兵。你不灭他全家才怪呢。也许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铸就了不朽的史记把!史记在汉武帝时期都没公布,电视剧中是错误的。司马迁完成后放他女儿家,他外孙姓杨把,叫什么忘了,看了他外公的大作,被深深感动,到了宣帝(可能错了)年间,看当时政治清明才拿出来的。所以说汉武帝大度而未毁其书之说站不住脚,汉武帝不知道有史记这本书呢。
热心网友
李陵降事详见李陵答苏武书写的很感人,有的古文观止上有,只是不知真假。
热心网友
司马迁是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了汉武帝而获罪的
热心网友
因替李陵求情而得罪汉武帝。李陵是否诈降,已无可考证,因为他毕竟是降了,替叛徒说话,即便在今天也会遭到不幸。不过,汉武帝幸好没为此事杀了司马迁,否则,中国就不会有伟大的《史记》了。不过,汉武帝也挺有胸怀,没因为司马迁对他的评价而焚书。
热心网友
我同意上面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