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经出了纳米汽车!!中国在这方面怎么样了!!以前有看见一则!说中国的纳米技术N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热心网友
2004年中国的纳米技术研究成果世界领先 2004年9月27日,《TheScientist》杂志刊登了一封美国海军研究所RonaldN。Kostoff博士注的信,题目是“国家(科学)财富[The(Scientific)WealthofNations]”,作者采用一种全面而精确的92条件查询法,从SCI2004年前8个月的数据中,检索出纳米技术高度关键领域研究论文最多的20个国家或地区,中国以3621篇论文的成绩高居排名榜榜首。 在第一位的中国,其纳米技术高度关键领域的论文数,比排在第二位的美国高出14%。在排名前6位的国家中,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论文总数(7894篇)比美国、德国和法国等三个西方国家的论文总数(6587篇)多20%。可见亚洲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而在10年前,美国的论文数(1034篇)比中国(271篇)多380%,而前面提到的三个西方国家的论文数(2481篇)比同样的三个亚洲国家的论文数(1694篇)高出46%。 另外,中国的总体研究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也非常令人鼓舞。在9月23日至25日荷兰莱顿大学举行的“第八届科学技术指标大会”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金碧辉教授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LoetLeydesdorff博士注2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介绍了中国(包括香港)从1991年至2003年在世界论文中的所占份额。在这13年中,尽管世界学术界竞争激烈,但中国论文却在这种环境中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不仅中国论文的总体情况越来越好,在世界前1%高被引论文中,中国论文的表现也不错。我们将英国科学技术办公室(OfficeofScienceandTechnology)主任DavidA。King注3于2004年7月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中1993-2001年的数据按时间分成两段,以4年为一个时间段(分别为1993-1997和1997-2001),分析了后一阶段相对于前一阶段的各国前1%高被引论文在其论文总数中所占份额的增长情况。 1997-2001年中国的高被引论文的世界份额比前一阶段(1993-1997)增加了45。9%,这一时期中国的高被引论文比例约为0。33%,即中国在SCI收录的论文中,有0。33%篇是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份额增长较多的前10名国家依次为:爱尔兰、印度、南非、新加坡、韩国、中国、俄罗斯、葡萄牙以及西班牙。中国排名第六,而在位于中国前面的五个国家中,有4个是英语国家,他们在语言上比中国有优势。非英语国家中,韩国与中国表现最为突出,两者的增长率很接近,韩国为45。94%,中国为45。91%。在所有被比较的国家中,美国的高被引论文增长率最低,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表现不好,相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比率最高,在1997-2001年期间为1。87%,亦即在这一期间,美国每发表100篇论文,就有1。87篇被引用。正因为美国的起点高,使其进一步增长的空间相对较小。而对于起点低的国家而言,增长的潜力就要大一些,图2表明,高被引论文比例增长大的国家,多数是起点较低的国家。 总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论文的主要生产国之一,1993-2002年,中国论文数在世界排名第九。但是,中国论文的被引情况却与论文的地位不太相称。在1993-2002年间,中国的论文被引次数仅排在第十九位。中国单篇论文的被引次数也很低,而这一数字却是测度一个国家论文影响的重要指标。在所考查的1993-1997年和1997-2001年两个时间段,中国的单篇论文被引情况都不太好,在参与比较的31个国家中,均排在第二十九位。保持单篇论文被引次数在前10名的国家依次是:瑞士、美国、荷兰、瑞典、英国、芬兰、比利时、加拿大以及德国。 导致中国论文被引次数偏低的因素很多,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 1)中国属于开创性或前沿性研究的课题还不够多,而报道这类型研究成果的论文往往会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其被引用频率也会更高。 2)发表中国作者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偏低。以被SCI收录的中国期刊为例,它们是中国作者发表论文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这些期刊尚未真正融入国际学术界。金碧辉教授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LoetLeydesdorff博士将2001年SCI收录期刊之间的引用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期刊自成一个孤岛,与其他国际期刊互相分离。 3)论文作者的阅读习惯也会影响中国论文的被引次数。如果论文作者只关注一流期刊上面发表的文章,或只关心自己所熟悉的科研人员的文章,就难有机会了解发表在其他期刊上的内容,或其他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在其论文中引用这些期刊上(或其不熟悉的研究人员)的文章的可能性也就很小了。 尽管中国论文的被引次数还比较低,但这一局面正在发生积极的改变。我们分析了1993-1997年和1997-2001年两个时间段主要国家的论文被引次数在世界所占份额,前一时间段中国排第十七位,而在后一时间段,中国论文被引次数的世界份额上升到了第十三位。中国论文被引次数在两个时间段的世界份额见图4,位于对角线上方的是被引次数份额增加的国家。中国前后两个时间段的世界份额分别为0。95%和1。56%。图中所涉及的国家的论文被引次数世界份额都在增加,只是增幅的大小有所不同,而中国和西班牙的增幅较大,分别为0。61%和0。59%。 不容置疑,中国的论文数在世界上的名次在不断攀升,显示出中国科学研究的实力在不断加强,在一些前沿性研究领域(如纳米技术),中国的研究甚至领先世界。中国高被引论文比例的增加,更说明了中国对世界学术领域的影响的扩大。尽管中国论文的被引次数不如论文数增长那么迅速,但这一数字也是呈增长趋势。当然,与美、英等国家相比,中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1997-2001期间,美国和英国论文的被引次数在世界所占份额分别为49。43%和11。39%,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仅为1。56%)。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论文的国际地位,我们认为,除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以及英语表达能力外,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加强国际合作,使中国的科学研究活动更广泛地融入到国际科研活动之中。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近年来,中国国际合著论文数量的持续增长,就是中国加强国际合作的良好例证,但还可以做得更好。 2)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为高质量论文的产生创造条件。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不能只注重论文的数量,更应强调论文的质量。只强调论文数量的结果,就是科研人员投稿时只关注两点,一是其投稿的期刊是否被SCI收录,二是其投稿被采用的几率。通常,只要论文能在SCI源期刊发表,科研人员很少再考虑期刊影响因子之类的问题。这有可能导致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未能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导致利用率和被引次数的减少。另一方面,即使科研人员有向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投稿的愿望,他们也不得不考虑稿件被拒的风险,因为向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的竞争更激烈。一旦论文得不到发表,科研人员就无以应对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评价体系。 3)实施开架阅览战略。所谓开架阅览,就是让读者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作者发表的论文。由于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阅读OA上的文章,因而提高了OA期刊和OA论文的知名度和显示度。开放期刊论文虽然不是提高引用次数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的条件。TimBrody等基于1992-2001年SCI数据,对开架阅览论文与非开架阅览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在2000年SCI收录的物理学领域的论文中,OA论文所占比例仅为17%,而OA论文与非OA论文的引用比例却是322%;2001年,开放论文比例上升到18%,而OA论文与非OA论文的引用比例却猛增到了557%。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开架阅览的意义,并考虑(有的已经开始实施)开架阅览战略。在中国的邻国印度,已经有几家期刊编辑部将其电子期刊向社会开放,印度科学院的10种期刊就已经是OA期刊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用文献计量学手段分析一个国家的科学地位时,关注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会迥异。在King的分析中,中国的表现就很不好。他将31国的财富强度(人均GDP)和被引强度(单位GDP的被引次数)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色列、荷兰和瑞士表现突出,瑞士是所有国家中表现最好的。而美国的表现却低于平均水平。印度和中国分别名列倒数第一和第二。他的分析方法及其结论引起了一些文献计量学家们的质疑,Kostoff就是其中的一位,本文开头提到的他刊登在《TheScientist》上的信,就是专门针对King的文章而言的。他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对科学的影响,应首先分析其关键技术领域的科研能力,“如果要向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对感兴趣的国家的关键技术进行仔细分析”。只有在对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后,国家层次的总体分析才会有意义,也才能评价表达国家政策的这些技术之间的关系。 (来源:《科技日报》 2004年10月26) 。
热心网友
包括美国的纳米汽车在内,多半儿全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