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空军服役的机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正在研发的战机有何特点?
热心网友
歼击机又称战斗机,旧称驱逐机。主要用来歼灭空中敌机和其他空袭兵器的飞机。其特点是速度大,上升快,升限高,机动性好。 中国的歼击机也在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中走过了峥嵘的46年。 歼5-中国航空蹒跚学路 1956年7月19日清晨,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战斗机在东北某机场腾空而起,这架机身前部印有鲜红的“中0101”字样的银白色歼击机的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掌握喷气技术的国家之一。歼5战斗机一亮相,就在东南沿海击落美制台湾来犯战机八架,其后更为中国的国土防空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歼6-跨入超音速时代 1964年1月,沈阳飞机厂成功地仿制出前苏联米格-19型超音速歼击机,命名为歼6,该歼击机于1959年9月23日首飞成功,它的制造成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超音速时代。六十年代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6,印巴战争中歼6共击落一架米格-21,八架苏-7和三架英制“猎人”战斗机。当时在巴的美国顾问认为歼6技术水平相当高,爬升率比印度的米格-21和巴基斯坦当时拥有的美制F-104都快,低空缠斗性能好过当时亚州除F-86外的所有战机,随着时代的进步装备数量曾高达3000架的歼-6已逐步退出现役。 歼7-困境中艰难跋涉 1967年6月,我国为了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区制空权,以前苏联米格-21战斗机为基础,研发了单座单发轻型超音速歼7战斗机。因为当时中苏交恶,我国实际上并没有从前苏联得到的有关米格-21战斗机的大部分技术资料,到手的资料也有有很多的错误,使得该机的研制过程步履维艰,最后经过负责此项目的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艰苦努力,硬是看着样机,用“照猫画虎”的方式成功的仿制出了歼7战斗机。通过歼7战斗机的研制,中国走完了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战斗机的全过程,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歼7战斗机作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的主力战斗机,仍在中国国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歼8-迟到的新生儿 1964年,我国开始在歼7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歼8战斗机,并于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但由于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迟滞了该机的研制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3年,歼8方才设计定型。而这时的歼8与当时国外航空强国装备的战机相比,已经落后了很多,中国航空人不得不再次加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脚步。但是它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中国战斗机设计跨进了自行研制的新阶段。歼8战斗机主要装备中国的空军和海军,已于1987年停产,总共生产架数不多。 歼9-未曾实现的梦想 1964年,在我国进行歼8战斗机设计的同时,为了解决战斗机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没有雷达,高空机动性差等缺陷,提出了设计歼9的计划。当时歼9设计思想前卫,在设计性能上大大超越了歼8方案,但是也因此使得研制过程出现了大量不可逾越的困难。考虑到当时的国情,我国最终选择了歼8这个渐改方案,并于1980年彻底放弃了对于歼9战斗机的研发,此前共投入机体研制费约为2122万元。 歼10-神秘的“不灭传说” 为了不在未来的战场上受至于人,我国于1988年开始了对歼10战斗机的完全自行设计的研制,该机是中国空军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种战斗机了。自从外界第一次发现它的存在起,各种关于它的传闻就一直没有中断,据说歼10采用了我国20年改革开放中所开发积累的大量先进技术,如四重数位数字电传操纵系统、翼身融合技术、整体玻璃座舱、复合材料以及部分隐身技术等。因此歼10的任何动静都牵动国际军事观察家的神经,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还绘制了种类各异歼10三维立体模拟构想图。歼10的首次曝光是在1996年3月13日。强击机又称攻击机,是一种专门用来直接支援地面部队(水面舰艇部队)作战的飞机,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突击敌战术和浅近战役纵深内的小型目标。 迄今为止,中国只生产了一种强击机:强-5。强-5是由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轻型超音速攻击机,主要用于低空、超低空对地面或水面战术、战役纵深目标和有生力量进行攻击,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它至今仍是唯一由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成功的喷气式攻击机。其性能在长达40余年的生产、服役经历中不断得到改进提高.再加上各国飞行员对其产生的好感和信赖,至今仍是中国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前线航空兵的主力机种,并且经过性能提升后将继续服役至本世纪初。 强-5攻击机是在歼-6/米格-19战斗机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攻击机的设计风格而研制出的角色转换型装备。它一改早期苏联喷气机的机首进气为两侧进气,并重新进行机身结构融合,加装防弹装甲和防弹玻璃以及轰炸射击瞄准具,同时采用歼-6的发动机和尾翼设计。单从外表来看,强-5类似于取歼-6的发动机和全新设计的前机身结合而成的。 从70年代开始,强-5开始作为我人民空军的对地打击主力而大量进入强击航空兵服役。特别面对当时苏联在漫长的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的极端恶劣的国防环境,强-5战机作对付苏联坦克集群的“抵消手段”而部署于前线边境机场。强-5定型后,南昌飞机制造厂又根据部队的不同使用情况和外销的需要,发展出多种的攻击机,形成强-5家族,主要改型包括强-5甲型、强-5乙型、强-51型、强-5II型、强-5III型及强-5IV型等。解放军现有轰炸机种类包括国产轰六、轰七、歼轰七(即飞豹战机,FBC-1),以及向俄罗斯购买之SU30MK攻击机。其中轰六为一九六○年代产物,系仿制前苏联TU-16型轰炸机,现仍为解放军轰炸机部队构成主力,未来除将强化其挂载武器性能外,并将部分改装为空中加油机。轰七相当于俄制Su-24多用途战轰机,载弹量为五吨,航程二千八百五十公里,作战半径八百五十公里,有十个挂载架,可配备C-601/602、C-801/802、C-803反舰飞弹,及俄制Kh-65SE巡航导弹,是解放军第一种采用线传飞控的战机,为空军本世纪初主力轰炸机。 歼轰七为自行研发的战斗轰炸机中最为优异的攻击战机,其最大飞行速度为一点七马赫,最大航程三千五百七十五公里,作战半径一千至一千五百公里,载弹量六点五吨,并可以一马赫的速度贴地飞行。该机型有十个挂载架,可配备C-601/602、C-801/802、C-803反舰导弹弹,及俄制Kh-65SE巡航导弹、Kh-31A和Kh-31P反辐射飞弹、Kh-41空射式反舰飞弹。 解放军自二○○○年起分三批向俄罗斯采购一一四架Su-30MKK攻击机(每批各为三十八架),该机为Su-27战机衍生机种,具备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该型机最大飞行速度为一千三百五十公里,极速可达二马赫,最大航程三千公里,有十二个挂载架,可携带R-73E短程空对空飞弹,R-27ER、R-27ET、RVV-AE等中程空对空飞弹,Kh-29L/T中程空对地飞弹、Kh-59M长程空对地飞弹,Kh-31P(反辐射)、Kh-31A(反舰)等型空对地雷射导引飞弹。未来将配备自制HN-3长程空射式巡航导弹(射程二千至三千公里),对敌人航母战斗群形成威胁。军用运输机是指军事部队执行快速部署、空运兵员、作战装备与军用物资、撤离伤病员和进行空降空投等军事任务的运输机。现代军用运输机的巡航速度一般可达800~900千米/小时,是陆上运输速度的15倍,海上运输速度的25倍,因此可以说是这三种运输手段中最快捷的。现代大型运输机的航程已达数千千米,可覆盖辽阔的疆土,经空中加油后,可实施全球性运输。军用运输机尤其是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装备数量、技术水平和运载效能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军用运输机按运输能力分为战略运输机和战术运输机。前者主要用来在全球范围载运部队和各种重型装备,实施全球快速机动。后者用于在战役战术范围内遂行空运、空降、空投任务。有些军用运输机具有短距起落能力,能在简易机场起落。 战略运输机是指主要承担远距离(一般是洲际间的)、大量兵员和大型武器装备运输任务的军用运输机,这类运输机具有的特点是:载重能力强、航程远,起飞重量一般在150吨以上,载重量超过40吨,正常装载航程超过4000千米,能空降、空投和快速装卸,主要是在远离作战地区的大型/中型机场起降,必要时也可在野战机场起降。美国的C-5,俄罗斯的安-22、安-124、安-225、伊尔-76等都属于这类飞机。 战术运输机是指主要在战区附近承担近距离运输兵员及物资任务的军用运输机。战术运输机一般是中小型飞机,起飞重量60~80吨,载重量20吨左右,可运送100多名士兵;航程3000~4000千米;大多安装涡桨发动机,巡航速度通常为500~700千米/小时。典型的战术运输机有:美国的C-130,乌克兰的安-12和我国的运-8。战术运输机主要用于在前线战区从事近距离军事调动、后勤补给、空降伞兵、空投军用物资和运送伤员,其特点是载重量较小,主要在前线的中、小型机场起降,有较好的短距起降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为配合人民空军战略战术的需要,在军用飞机发展上,国家首先确立了以歼击机为主的方针。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徐舜寿在沈阳组建中国的第一个飞机设计室。设计室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研制“歼教-1”型(曾被称为“东风-101”和“红专”-503)亚音速喷气式教练机。 歼教-1从1956年10月开始设计,草图完成后,苏联技术人员应邀进行鉴定,他们认为,歼教-1的设计是成功的,起飞性能将会比计算值更好。“歼教-1”于1957年3月获得批准,并用100天的时间完成了木质样机。1958年4月开始试制飞机,7月26日,歼教-1首飞成功。该机的首飞时间比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同类型飞机L-29早了8个月,但主要性能指标却远远超过后者。该机没有沿袭苏制米格飞机的模式,而是采用了两侧进气的布局,这为后来我国设计机头安装雷达的战斗机积累了经验。歼教-1的性能与当时的外国同类飞机相近,最大速度700千米~800千米/小时,航程1000千米,升限12000米。我国试飞员对歼教-1的评价是:飞机的安全稳定性好,地面滑行性能、续航时间和着陆视界方面都比苏联生产的同类机要好。然而,由于当时空军训练体制的改变,歼教-1飞机生产了3架后,即停止研制。目前,还有1架收藏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文物。 歼教-6沿海建功 继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成功仿制米格-17歼击机后,我国又开始仿制米格-19第一代超音速歼击机。1963年12月仿制成功,随后即开始批量生产,总共生产了624架。这些飞机大量装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该机出现后,虽然按现代技术水平来衡量,它的技战术性能、火控和电子设备并不算好,但在当时,除美国、苏联、法国的F-4、米格-21和幻影-Ⅲ外,歼6还算是不错的。 歼6列装后,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我国科技人员便开始设计能够保证飞行员驾驶和作战训练的教练机。歼教-6是在歼6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为了安装教员座席,歼教-6前机身比歼-6加长了375毫米。同时,风挡、座舱盖比歼-6加高了80毫米,前座椅头靠降低40毫米,后座椅提高70毫米,从而保证了教员的视界。除了上述改进外,歼教-6还换装了34毫米无机钢化胶合防弹玻璃风挡。着陆伞舱被移到垂尾根部,避免放伞时受到喷气冲刷。后机身下加装了双腹鳍,保证了方向安定性。机上增加机组通话设备、罗盘、信标机、无线电高度表。 我国空军飞行员经过歼教-6的训练,空战技战术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并很快投放到六十年代的打击美、蒋窜犯东南沿海的战斗中。1965年3月18日,两架美制RF-101型超音速侦察机向广东汕头方向进犯,歼-6迅速出击,RF-101使出各种逃避动作,仍无法摆脱歼-6的攻击,经过激战,台湾1架RF-101被击落,另一架逃回。此外,歼教-6还多次击落包括攻击机、无人驾驶侦察机以及战斗轰炸机在内的多种敌机。 1988年,我国还在歼教-6的基础上设计改装了歼教-6高速弹射试验机。即将原后座舱改装成敞开式弹射试验通用舱,主要用于大速度、水平飞行状态和低速度机动飞行状态下的弹射试验,这为我国新型战斗机弹射救生系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歼教-7创“六个一” 1964年,性能更好的歼-7开始研制。但由于受国际局势转变和文革的影响,新型的歼教-7教练机的研制起步稍晚。1981年后,我国在歼-7Ⅱ战斗机的基础上,开始研制歼教-7。1985年7月,歼教-7胜利首飞,1987年定型。装备部队后,歼教-7不仅用于作为歼-7飞行员的训练,歼-8飞行员的教学培训也通过它来完成。 歼教-7采用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的三角形机翼,机头进气的大细长比机身,全动的后掠水平尾翼和后退式襟翼。作为一种双座改型,歼教-7的机体做了较多修改。首先是增加了教员座舱和设备;其次为保持改变外形后的纵向稳定性,将单个腹鳍改为双腹鳍;另外是在机背脊条内安置了大容量油箱。后座舱为保证教员在起降时的视野,设有一个电动伸缩的潜望镜。座舱内安装了机内通话系统,还配有先进的空调设备。此外,歼教-7的机载设备与以往的歼击教练机相比,大有改善。它装有飞行故障模拟系统和飞行状态记录仪。前者由教员操纵,可方便地模拟出各种飞行状态中可能遇到的故障情况;后者用于记录飞机实际的飞行状态,可供返航后研究总结。 歼教-7的动力装置采用涡喷-7B或涡喷-7BM发动机,最大推力43.15千牛。歼教-7已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可以挂载“霹雳”系列空空导弹、航空炸弹和火箭发射器等,可执行各种对空、对地作战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歼教-7还创造了中国飞机研制史上的“六个一”:即首飞一次成功,静力试验一次成功,三大部件对合一次成功,标准样件一次对接成功,救生系统带速一次进场成功和一次全面达到战术性能指标。 “山鹰”横空出世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国家考虑用新型的高级教练机取代老机型,以使航校的训练体系能够适应第三代、第四代军用作战飞机的发展。我国在引进苏-27后,歼教-7显然已经不能胜任新一代战机的需要。于是,由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研制生产的“山鹰”(即教练-9)新一代高级教练机应运而生,该机于2003年12月首飞成功,其良好的启动平台和先进的综合航电系统,引起了众多军事行家的兴趣。 从外观看,“山鹰”机长14.554米,翼展8.32米,机高4.103米,动力装置为一台国产涡轮喷气发动机(也可改装涡扇发动机)。该机最大起飞重量为9800千克,最大速度1200千米/小时,起飞滑跑距离400米,着陆滑跑距离500米。这些数字与苏-27不相上下。此外,与原来的歼-7、歼-8教练机相比,变化最大的还是机翼和前机身。“山鹰”采用高升阻比双三角翼气动布局,两侧肋下进气,具有良好的起降性能和中低空亚跨声速性能。这种机翼特别适合中低空飞行,也为“山鹰”日后作为对地攻击机打下了基础。此外,“山鹰”还配备了常规机械液压式操纵、前三点式起落架、整体圆弧风档和穿盖弹射救生设备等。并装有可拆卸模拟空中受油管,这种设计也迎合了中国空军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变。在携挂武器上,“山鹰”教练机有5个外挂点,1门机炮。 教练机,主要是指用于训练驾驶员的飞机,它又分为军用教练机和民用教练机,以及固定翼教练机与旋转翼教练机。按飞行教练机的飞行速度可分为三类,初级的速度为200千米~400千米/小时,中级为400千米~600千米/小时,高级为700千米~1000千米/小时,直到超过1000千米/小时以上。 中国空军对预警机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于国土防空的需要,中国就已经用图-4轰炸机的机身改装过一架预警机,并命名为空警-1号。该机不但可探测数百千米外的空中目标,对海上目标也有较强的探测能力。其作用相当于把一台雷达站搬到了空中,拓展探测范围和减小盲区,性能与上世纪50年代早期的预警机相当。由于种种原因,空警-1号并没有设计定型,惟一的一架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小汤山航空博物馆。 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向以色列订购了“费尔康”相控阵雷达预警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相控阵雷达预警机,其载机可选用多种飞机。它没有那种背上驼着的大圆盘天线,而是前机身两边舷窗的下面,和像大鼻子似的机头各安装一块相控阵天线,可同时跟踪l00个目标,对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为370千米,也可探测到巡航导弹等较小雷达反射截面的目标。对目标的重复观测,其间隔时间不到1秒,足以跟踪任何机动目标。总的来说,“费尔康”预警机的空中预警能力基本上与美国E-3预警机相同,有些性能甚至超过E-3,但价格却只有E-3的三分之一左右。可是,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以色列在2000年表示拒绝向我国出售这种预警机。 中国更于2002年主动中断从俄罗斯购买入价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预警机,转而全力发展更先进的大型预警机。作为空军天字第一号的国家头号军事重点工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从被命名为“一号工程”中可见一斑,其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悉,“空警-2000”的雷达天线并不像美俄预警机一样是旋转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动的。这印证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技术领先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由于它只需以电子扫描进行俯仰和方位探测,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落后的机械扫描转天线。在伊尔-76型飞机基础上研制出来的预警引导机,正在中国试飞研究中心试飞。通过一些“半官方”的形式透露出来的图片显示,飞机印有中国试飞研究中心的标志,这种飞机似乎已经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令观察人士感到惊讶。。
热心网友
厉害!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