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老马真识途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有一年春天,他跟随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战争一直打到冬天还没有结束。 一次,齐国军队和孤竹国的军队在山中打仗。齐军因为地形不熟悉,迷了路。齐桓公把手下的谋臣武将召集起来,商量如何摆脱困境。正当大家愁眉苦脸的时候,管仲开口了:“老马有认识道路的本领。我们不妨在军队中找一匹老马,让它在前面带路,也许能找到出路。”齐恒公和众人听了都不大相信,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试一试。 于是,有人找来一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自由活动。只见这匹老马并不四处奔跑,而是迎风长嘶了几声,再低头嗅一嗅地,又用嘴拱起地上的干草来。正在众人大失所望的时候,老马抬起头来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似的。突然,老马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向前走去。人们半信半疑地跟随在老马身后。约莫两个小时以后,老马果真带领大家找到了返回营地的大路。 在我国历史上,有关老马识途的记载并不少见。汉朝有一个叫鲍子都的人,在地方上做小官。有一次,他到京城去,途中遇见一个突然得了急病的年轻读书人。鲍子都懂得一些医术,就急忙进行抢救。因为病势严重,抢救没有成功,书生还是匆匆离开了人世。书生死后只留下一部书、一匹马和装在袋里的10块银饼,人们不知道他的姓名和住址。鲍子都是个热心人,他拿出1块银饼买了一口棺材,把书生埋葬了,同时暗中把剩下的银饼和书都装入棺材内。这些事办妥以后,鲍子都便骑着书生的马,让它随意奔走。不久那匹马到了京城,跑进了一所大宅院。院中有很多人见了鲍子都骑的那匹马,都好奇地围了上来。鲍子都一打听,才知道宅院主人是一位关内侯(地位很高的官),这匹马就是他家的。鲍子都见到关内侯,并把路上遇到的事情告诉了他。关内侯惊讶地说:“死去的那个书生就是我的儿子呀!”他派人把棺木刨出来运回,开棺一看,那部书和剩下的9块银饼依然放在儿子的身边。 老马为什么能识途呢?原来,马有一个习性:行走时鼻子会呼呼作响。科学家发现,马的鼻腔分呼吸区和嗅区两部分。呼吸区位于鼻腔前部,能分泌黏液,防止灰尘和异物进入鼻腔。嗅区位于鼻腔的后上方,那里嗅神经细胞星罗棋布,有识别气味的能力。马在行走时之所以鼻子呼呼作响,就是要不断排除鼻腔中的异物,使呼吸区畅通;而呼吸区畅通了,就可以充分发挥嗅神经细胞的作用,使它能准确地分辨气味,识别道路。
热心网友
公元前663年的一个春天,齐国国王齐桓公发兵大举进攻孤竹国。齐国属于一个大国,而孤竹国只是个小国家,于是齐军很快就获得了战争胜利。 直到冬天,胜利的齐军开始动身回国。但是,回来的时候冬天的景色与去时春天的景色一点也不同,齐军并不怎幺熟悉孤竹国的地理位置,途中竟然误入了一个地形险恶的山谷,无论如何也转不出来了。这可把当时的齐桓公急得团团转,齐桓公的大臣管仲冷静思索了一下,说:“可以借助老马的智能摆脱困境。”于是他命令放开几匹老马的绳子,随它们走去,并且让齐军跟在老马后面。果然很快走出了山谷。 原来,马有比较发达的嗅觉系统以及听觉器官,而且有很强的记忆力。因为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构成了比其它动物更为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通常生活在草原上的马,有的甚至可以感觉到空气中所含有的微量水汽,还能在数里之外找到水的来源。并且马的耳翼很大,而且耳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内耳中有一种特殊的“曲折感受器”,是用来辨别运动方向以及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分布情况的。但最主要的是马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的记忆力相当强。有的老马,居然能在相隔数年后,从数百公里以外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