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后两句的解释:村里的孩子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儿时的伙伴们见了我,都已不认识了,(居然)还笑着问:……问题在于对“儿童”的解释,一为此时的小孩子,二为“我”少小离家前的儿时伙伴(当然现在也“鬓毛衰”了)。书上的解释都是前者,有持不同看法的吗?谢谢。
热心网友
我觉得你的思路不错啊,用旧时的伙伴更能体现作者久别家乡的感叹,因为“鬓毛衰”所以有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还因离家太久,儿时的伙伴肯定不回认识自己,我认为你的理解也正确,不知道别人是否同意你的意见,总之我同意
热心网友
别问我从何处来 听我的乡音改没改 虽未相见却相识 头发白乐童心在走千里 走万里 走不出母亲的目光外 走千里走万里 走不出母亲的关怀别问我从何处来 看我......我认为你的质疑很好吗!值得表扬!
热心网友
我觉的是第一种通过小一辈(儿童)的人来说客从何出来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迟暮的老人两者的对比如果诗人当时在家没有远游能出现儿童不认识的现象吗??那是不可能的说明他已经被后代的人遗忘了。被后代的人遗忘更能体现这种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如果说是旧时的儿童见了面,儿时伙伴应该能记起诗中的客那客就会有感慨人生和心中存有故乡的人还记得我的心情两者对比还是第一种来的直接 感情上来的深沉
热心网友
我赞成你的观点,此话应该解析为第二种.高中是我曾与老师争论过此话题.从诗的意思,气氛来看也应解为少年是的伙伴才合情合理啊!
热心网友
你能大胆质疑,很好. 但我认为不可,理由是: 其一,当时的儿童肯定不认识,而儿时的儿童还有可能认识; 其二,如是儿童伙伴,作者可直接说"儿时伙伴不相识",以免被人误解为现代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