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举例说明,不许杜撰。
热心网友
子路要休息,孔子说“生无所息”。
热心网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欲乐乎万分艰苦的学习被他幽成“乐”幽默之大家也
热心网友
非常幽默!例如,楼上所述!
热心网友
孔夫子没有文凭,有幽默感.
热心网友
很久以前见过他一面,但是我忘记了!
热心网友
我跟他不熟
热心网友
孔夫子圣人也,幽默栏目好多圣人呀,幽默也,呵呵
热心网友
当然有了!他早年常来幽默栏并获得首个圣人称号有记者采访时问到:“您老觉得在爱问混怎么样?”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野哉由也!”
热心网友
岂止是有幽默感,而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死去的人有灵知呢,还是没有灵知?孔子说:我要说是有灵知呢,又担心世间的孝顺子孙为了葬送死去的亲人而使活人的生活陷入困窘。我要说死者没有灵知,又担心不肖子孙抛弃亲人,不肯好好安葬死去的亲人。你愿意死人有灵知呢,还是愿意死人没有灵知呢?现在还是别着急了,你以后自然就会知道的。
热心网友
孔子除了圣人的形象外,又有极幽默的一面。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令人开颜。 孔子有一次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爱好女色那样狂热地热爱道德的人(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不光孔子没见过这样的人,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也没见过。孔子说这话的时候,是突如其来的,其前因后果在《论语》中都没有说。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将男女之间的性爱与追求道德的信念,摆在一起等量分析,并将两种行为的热情作等量比较。这就令人忍俊不禁了。人们传说季文子做事三思而后行,这自然是一种谦虚谨慎的好做法,但孔子挑剔说:想两遍就可以了,不必三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再思与三思只差一思,孔夫子何必计较这一思呢?抑或说季文子智力不够高?其实这是孔夫子信口说的幽默,在不动声色之间饱含着机智。 许多激烈攻击孔子的人,都抓住这样一句话不放,“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认为这是孔子维护没落阶级利益走投无路而发出的哀鸣,在批林批孔时期,更是将此作为证明孔子沦为丧家之犬的根据。 其实,这不过是孔子的幽默。读着原文,孔子说:如果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就坐上竹木筏漂流于海吧。能够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里的关键是谁能跟随孔子出海,而出海不过是孔子的一种假设。 子路先生闻言不禁大喜,以为这不啻是一种大奖。孔子话锋一转,说:子路呀,你倒是比我还有勇气,不过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造筏的竹木材料呢?(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刻画别人,也是三言两语尽见精髓,且带喜剧色彩。有一回,孔子说孟子反(即孟之反)这个人从来不矜夸自己的功劳。孔子举例说,孟子反打仗时兵败而逃,在队伍的最后面压阵。走到城门前,孟子反抽了坐骑一鞭,说并不是我胆大作殿军,实在是这匹马跑得太慢。(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放后也,马之不进也。) 孔子幽默感表现得登峰造极的一次,是他在宋国被桓魁派兵狙击,与弟子走失。弟子子贡向郑国一个守门的打听,此人告诉子贡:“城东门站着一个奇怪的人,身高九尺六寸,眼睛平平的,脸颊高高的,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个三寸,却狼狈得像一只丧家之狗”。子贡找到孔子后,告诉了这段话,孔子却笑了起来:“没错,没错,我可真是像丧家狗”。自比为狗,这是一般人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也许是觉得圣人与狗有点不伦不类,后人在选编孔圣人言行时常常有意无意地漏掉。班固算是有见识了史家了吧,他的《汉书》汉以前基本照抄《史记》,却删去了这非常精彩的一节,班固之不如司马迁由此可见一斑。班固尚如此,更遑论此后的腐儒了。但我却以为,这正是孔子的不可企及之处,身怀绝世才能却不为人赏识而不能行于世,及至连衣食、性命也要担心事。在这种环境下仍能有这分达观这份幽默,孔夫子正可谓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真正的圣人。 幽默是高才智的表征,不管人们怎样把孔子塑造成至高的圣人或至大的恶魔,都不能掩盖孔子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热心网友
“子见南子” ,令潜心学习圣人之道的子路大为不悦,弄得夫子只好赌咒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说如果我干了见不得人的事,天打雷劈! 天打雷劈!孔老夫子情急之下也发这样的毒誓,真令人喷饭!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夫子的恶作剧令人哭笑不得,亦不失风雅。谁说孔老夫子不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