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苔;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热心网友
当年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欲立衣钵,令僧徒各作一偈,作得最好的是神秀,但神秀又被惠能压倒了。惠能得到禅宗衣钵,成为南宗的领袖,神秀成为北宋的领袖。楼主所问的第一偈乃是惠能所作,而神秀写的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神秀说,我的身躯是神圣的,内心是纯净的;惠能说,我以为身躯不存在,心也无形体。神秀说,我要勤加修炼,保持内心明洁;惠能说,我已顿悟,达到四大皆空的境界。结果惠能比神秀高过一筹。佛家讲万事皆空,前者只说明了意愿,以“有”的观念出现,后者却以“空”的观念出现,岂不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此惠能技高一筹。
热心网友
佛曰:心是什么,就是什么!佛偈的意义在于读的人当时是怀的是什么心。其实佛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否则,怎么会有“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呢?施主,何必执着呢?
热心网友
阿弥陀佛!本性空寂,不着空、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感恩!南无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是佛 非佛 我知道佛 佛知道我,佛就是佛,我就是我,佛本无二。
热心网友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我明白,但我说不出来我想吸口气,你能不能替我一下
热心网友
.
热心网友
1菩提是觉悟而非树,明镜是清净心而非有相之镜,原本什么都没有,怎么会有无量的烦恼----不开悟,心不清净.2佛遍虚空,无处不存在,故处处皆道场,事事皆是禅.
热心网友
这是六祖慧能一首禅诗里的话。他和神秀的禅诗中提到的“菩提树”、“明镜台”是来比喻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而六祖“菩提本无树”中的“菩提”,则指的是真实本心。禅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讲的就是“菩提”即真实本心如来藏。而六祖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时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高明得多。因为“菩提”确实有空的体性,是无形无相的,无觉无知的,是“诸入不会”的。所以,并无菩提树、明镜台等实物可供人“勤拂试”。但佛法不是如虚空一样的空,不是断灭空,不是世俗认识所能了知的。是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边,而亦空有二边的。所以说,这禅诗是在六祖亲证菩提之前的诗,并不代表他后来亲证菩提后,对佛法的正确认识。
热心网友
是佛教经典当中的精华浓缩~~
热心网友
佛教的最高境界,可能只有象佛主那样高深的道行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