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注解(越详细越好)最好能细到每一个字,能有鉴赏更好!
热心网友
①千古江山(久远的年代)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 ③金戈铁马(精锐部队) ④元嘉草草(草率) ⑤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⑥可堪回首(不堪、哪堪) (2)把下边句子中颠倒的次序倒过来。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②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犹记四十三年,望中扬州路烽火) 五、揣摩语言,品味欣赏意境和风格 首先一起朗读上阕。(师生同读)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权、刘裕。) 问3:“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问4: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 问5: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要读出作者此时的思想感情。师生齐读这句话。 问6: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我认为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来,让我们怀着历史兴亡之感再次朗读这一阕。 问7:“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辛弃疾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胄欲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逞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草率从事。然而韩胄之流悍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 以下3句回忆自己43年出生入死,南来效命的往事。“四十三年”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忆昔伤今:当年词人亲身经历的扬州一带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问8: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问9: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包含无尽悲痛,这难道不是南宋王朝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严重恶果吗?) 问10:最后一句以疑问句作结,有何好处? (最后以疑问句收束全文,既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抒发了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让我们带着悲壮激愤的感情齐读这一阕内容。) 师小结:全词熔写景、咏史于一炉,怀古忆昔和伤时讽今密切结合,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时间和空间交接转换都极为自然流畅,纵横捭阖,一气贯注。格调沉郁,悲壮苍凉,大有幽燕老将之风,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清代陈廷焯也评价道:“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郭沫若也曾题联贴切评价了辛词的风格,用在这首词中十分恰切。 。
热心网友
这首词的上阕写赤壁的景色和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怀念。讲上阕时教师要先将开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的丰富感情分析出来。作者在开头两句,先写赤壁的江景,并点明怀古,展示出一个引起人们兴亡之这感的壮阔境界。气势豪迈,但又隐蓄着宇宙永恒,时光易逝,多少英雄人物已经成为过去的慨叹,而此时此景自然便要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周瑜。“故垒”两句点明古战场的地点可一带而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要作为分析的重点,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诗人写到此处为什么不直接写出遥想当年赤壁大战的场面,却写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呢?有两种看法:(1)认为这是对大江的进一步描写;(2)认为这样写,是为下面的“遥想公瑾当年”的歌颂仰慕先造声势,此外还有其他种种看法。我们采取第二种意见。然后重点分析这句话。指出这句话写得有形、有声、有色,勾画了古代战场的雄奇景色。句中所用的“穿”、“拍”、“卷”所造成的不凡气势也要认真体会。并说明全篇只有这三句话是正面描绘赤壁,写得意态纵横、撼人心弦,这就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最后指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这是上下阕的过渡句。“江山如画”四字,精炼、准确地概括了上面描绘的景象。“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的“千古风流人物”,又把“千古”缩小到“一时”,实指三国时代。自然而妥贴地引出下阕所要赞颂的英雄人物周瑜。讲到此处,板书上阕的要点。下阕先颂扬周瑜的战功,后抒发自己的感慨。下阕的教学可围绕两个问题来进行:第一个问题:周瑜的形象似乎应该从“雄资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体会。但对“小乔初嫁了”一句也不能忽略。我在讲解时一带而过,认为不是难点。结果在默写时很多学生都把“小乔初嫁了”的“初”写成出去的“出”,音虽相近而意思却不同。“初嫁”表示了时间,衬托了周瑜的年轻有为,落在“雄姿英发”上。而“出嫁”表达不了这个意思,也不符合古汉语的习惯。这是讲课中疏忽大意的教训。描写周瑜形象的语句不仅是本词的重点。也是讲课中的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语句。作者对周瑜形象的描写,从服饰到神态都未落入一般对大将描绘的套子,没有写得威风凛凛,勇猛绝伦,而是在从容闲雅、潇洒自如中见其指挥才能;没有写敌我双方如何决一死战,而是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个字便写出了周瑜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决定胜负之速。“谈笑间”使曹兵惨改于运筹帷幄之中,这“谈笑间”写得极为传神。“樯橹灰飞烟灭”又形象地写出了东吴与曹操交兵是水战,而曹兵惨败于火攻。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回忆高一时学过的《赤壁之战》,以加深印象。如:《赤壁之战》里讲到周瑜使“尚怀狐疑”的孙权投入战斗。可引述赤壁交战中的“火烈风猛……烧尽北船”,“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等处,来说明“樯橹灰飞烟灭”是高度概括的语言,仅用六个字便将一场激战的特点、战果概括无遗了。第二个问题:对于诗人在这首词结尾时的慨叹的看法,可提示学生要结合作者的思路来理解。诗人着意地描写周瑜,就是要反衬出自己被贬谪居,虽已四十七岁,而仍无所建树的沮丧心情,继而又自解自嘲“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可见作者豁达豪放的性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照应开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流露出感伤消极的情绪,又隐含着借酒浇愁,不甘安于现状的愤慨之情。讲完后归纳下阕要点,板书。另外对“多情应笑我”一句,在讲词的特点时虽然曾经提到,这里再巩固一下,指出由于格律的关系才出现这种倒装的句式,这在散文中是不能允许的。。
热心网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腚小R蛭鞘泵晒乓丫绕鹪诮鹫ǖ暮蠓剑鹫ㄈ找嫠グ埽⑶移鹆四诼摇:?腚幸⒁怀》ソ鸬拇蠊Γ怨套约旱牡匚唬谑瞧鹩昧诵疗沧魑耪俦狈サ钠熘摹5诙辏?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腚刑岢隽苏庑┮饧⒔ㄒ橛Π讯越鹩帽饧笫挛懈现爻肌U馕抟墒前ㄐ疗苍谀诘摹?墒呛?腚幸换锶瞬坏荒懿赡桑炊兴杉刹宦墙杩谝患∈鹿剩桓鼋倒俚拇Ψ帧?辏?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腚幸换锶说拇蚧鳎鞘┱剐鄄糯舐岳次指创笠党隽Φ脑竿致淇樟恕U饩褪切疗残凑馐状实氖贝尘啊?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腚杏诳瓯狈フ桨埽文瓯恢铮辛诵疗驳摹坝貌只时惫恕钡脑ぱ浴?“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H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