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医院做白带五项检查,因为今年体检中查出有子宫肌瘤,医生说我衣原体阳性,白细胞两个+号,因为我是通过电话问的,所以医生也没有和我多说,可是我未婚,也没有性行为,听了结果以后真的心理很不安,不过我的白带大约有十年多都是发黄,或者是黄绿色,有脓性,因为当时不知道什么是正常的白带,认为月经正常就可以了,所以一直都没有在意,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请大家帮忙看看,谢谢了

热心网友

我没见过,但是我知道一位同事好多年总咳发黄,或者是黄绿色,有脓性的粘痰,最后确诊并死于肺癌,一定要抓紧检查和治疗,防止子宫肌瘤恶性化。

热心网友

同情你姐姐

热心网友

子宫肌瘤 一、概念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常见的肿瘤之一。子宫肌瘤在30岁—50岁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子宫肌瘤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其中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仅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其确切的名称应为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通称子宫肌瘤。 二、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是子宫出血、乳房胀痛、小腹部有隐痛、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白带增多、不孕、肛门有下坠感、月经量增多或淋漓不断、腰部酸痛、面部有色素沉淀或黄褐斑、眼圈发黑、面黄肌瘦、贫血、心脏功能障碍、盆腔检查可扪到子宫体增大和质硬。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常随肌瘤生长的部位,大小,生长速度,有无继发变性及合并症等而异。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是子宫出血,腹部包块,疼痛,邻近器官的压近症状,白带增多,不孕,贫血和心脏功能障碍。 子宫肌瘤 (一)子宫出血 为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出现于半数或更多的患者。其中以周期性出血(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者月经周期缩短)为多,约占2/3;而非周期性(持续性或不规则)出血占1/3。出血主要由于壁间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引起。周期性出血多发生在壁间肌瘤。粘膜下,壁间及浆膜下肌瘤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74%及36%。肌瘤所致出血量多的原因:1,肌瘤患者常由于雌激素过高而合并子宫内膜增殖及息肉,致月经时量多,2,肌瘤所致子宫体积增大,内膜面积增加,出血量过多和出血过久。3,粘膜下肌瘤,粘膜表面经常溃烂,坏死,导致慢性子宫内膜炎而引起淋漓不断出血。4,壁间肌瘤,影响子宫收缩及压迫血管作用,或粘膜下肌瘤内膜剥脱而本身无法收缩,均致出血量多及持续时间延长,5,较大肌瘤可合并盆腔充血,使血流旺盛而量多,6,更年期月经不调。  月经量过多或者经期延长均可单独存在或合并出现。若与月经周期缩短(过频)同时存在,则可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而致严重贫血。粘膜下肌瘤脱出于阴道内呈非周期性出血,量可极多。大的息肉状肌瘤亦常引起持续性的流血。(二)腹部肿块 下腹部肿块常为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诉,可高达69。9%。有时也可能为肌瘤的唯一症状。腹部肿块的发现多在子宫肌瘤长出骨盆腔后,常在清晨空腹膀胱充盈时明显。由于子宫及肌瘤被推向上方,故患者易于自己触得,超过4-5个月妊娠子宫大的,在膀胱不充盈时亦可触及。子宫肌瘤一般位于下腹正中,少数可偏居下腹一侧,质硬或有高低不平感。较大者多出现变性,较软而光滑。(三)疼痛 表现为腹痛者约占40%,腰酸者25%和痛经者45%;亦有表现为下腹坠胀感或腰背酸痛,程度多不很严重。疼痛乃肿瘤压迫盆腔血管,引起瘀血,或压迫神经,或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可刺激子宫收缩,由宫腔内向外排出所致宫颈管变宽大而疼痛,或肌瘤坏死感染引起盆腔炎。粘连,牵拉等所致。如个别因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则腹痛较剧并伴有发烧。子宫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或子宫轴性扭转时亦产生急性剧烈腹痛。大的浆膜下肌瘤向阔韧带内生长,不仅可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疼痛,而且还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而致腰痛。凡痛经剧烈且渐进性加重者常为子宫肌瘤并发子宫腺肌病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所致。 (四)压迫症状 多发生于子宫颈肌瘤,或为子宫体下段肌瘤增大,充满骨盆腔,压迫周围脏器而引起。压迫膀胱,则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压迫输尿管,可致肾盂积水,肾盂炎,生长在子宫后壁的肌瘤可压迫直肠,引起便秘,甚至排便困难。盆腔静脉受压可出现下肢水肿。压迫症状在月经前期较显著,此乃子宫肌瘤充血肿胀之故。如果浆膜下肌瘤嵌顿于子宫直肠窝也可出现膀胱或直肠压迫症状。肌瘤引起压迫症状者约达30%。 (五)白带 白带增多占41。9%。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腺体增多,伴有盆腔充血或炎症均能使白带增加,当粘膜下肌瘤发生溃疡,感染,出血,坏死时,则产生血性白带或脓臭性白带,量可很多。(六)不孕与流产 30%子宫肌瘤患者不孕。有孕可能是就诊原因,而在检查时发现存在着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引起不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流产率高于正常人群,其比为4:1。(七)贫血 长期出血而未及时治疗者可发生贫血。严重贫血(5克以下)能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心肌退行性变。(八)高血压 有的子宫肌瘤患者伴有高血压,肌瘤合并高血压者(除外有高血压史者)在去除肌瘤以后多数恢复正常,可能与解除输尿管压迫有关。 粘膜下子宫肌瘤 (九)体征 肌瘤小于3个月妊娠子宫大者,一般不易经腹触及。能触及者一般在下腹中部,质硬,多不平整。肌瘤居子宫前壁或后壁者则前壁或后壁较突出,多发性肌瘤则可在子宫上触及多个光滑,硬球形块物;子宫明显一致增大,且较硬,可能为藏于宫腔内或颈管内的粘膜下肌瘤,如宫颈口松弛,伸入手指往往可触及光滑球形的瘤体,有的则已露于宫颈口,甚或突入阴道内。肌瘤的生长部位也可影响子宫体和宫颈的位置。 三、发病率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国家统计病学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子宫肌瘤在30岁—50岁的女性发病率约30%在子宫内潜存有大小不同、数目不等的肌瘤。在临床上多由于肌瘤数目不多,体积不大,无月经不调或其他症状,而被忽略。   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30岁以下少见,20岁以下极少见,以40~50岁发生率最高,约占51。2~60。9。绝经以后肌瘤如若长大,一般表示有变性,尤其警惕有肌瘤变性。 浆膜下子宫肌瘤 四、病因   迄今为止,子宫肌瘤的病因尚不明了。根据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结果证明肌瘤是一种依赖于雌激素生长的肿瘤。如临床常见于育龄妇女,30~50岁,尤其是在高雌激素环境中,如妊娠、外源性高雌激素等情况下生长明显,而绝经后肌瘤逐渐缩小。肌瘤患者又常伴卵巢充血、胀大、子宫内膜增长过长,揭示这与过多雌激素刺激有关。   子宫肌瘤与内分泌失调有相当的关系。应用外源性激素及克罗米芬后子宫肌瘤增大,抑制或降低性激素水平可防止肌瘤生长,缩小肌瘤及改善临床症状。  从组织发生来看,子宫肌瘤细胞源于子宫肌、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如未成熟的成肌细胞,但后者在组织学上尚未明确概念。人类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来自未分化间叶细胞向平滑肌细胞的分化过程。多发性子宫肌瘤可能是由于起源细胞在子宫肌层内多灶潜伏。进入性成熟期后,残存于肌层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和成熟的平滑肌细胞,在雌、孕激素周期作用下出现自身连续性增殖、分化及肥大过程,在长时间内反复进行,最后形成肿瘤。 多发性子宫肌瘤(姐妹二人)左图为姊术时38岁右图为妹术时37岁 五、病理   典型的子宫肌瘤是一个实质性的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或亦有凹凸。切面呈白色螺旋状线纹,微带不平。肌瘤的切面与子宫肌壁的颜色差别不大,且质也软。肌瘤外表有一层薄的包膜,形成肌瘤假包膜,系由肌瘤周围肌瘤的缔结组织束和肌纤维束构成。包膜与肌瘤间的联接疏松,易将肌瘤从肌壁间剥离。包膜中布有放射状血管支,以供给肌瘤血液营养。肌瘤越大,血管越粗,数目也越多,在肌瘤中央,血管分支减小,当肌瘤直径超过4cm以上,肌瘤中心即易发生变性。  子宫肌瘤一般引起临床症状的多以8~16周妊娠大者,单发着一般不超过儿头大,多发着一般也不超过6个月妊娠大。个别可达数十kg,在一个子宫上,少者单个发生,但常常是多发的。  子宫肌瘤按其生长位置与子宫壁各层的关系可分为“壁间肌瘤”或“间质肌瘤”最为多见。壁间肌瘤常为多发,数目不定,往往有一个或数个较大的,有时可为极多小瘤结点,分布全部子宫壁,呈不规则团块状融合,构成多发性子宫瘤。有的则在发展中累及宫颈或深达穹窿,而易与原发行宫颈肌瘤相混淆。壁间肌瘤因血循环较好,一般肌瘤较少发生退变,可使宫体严重变形,且影响子宫收缩,由于子宫体积增大,内膜面积增大,故意引起月经过多、过频及经期持续时间延长。  肌瘤在生长发展过程中,常向阻力较小的方向发展。当其突向子宫腔后,其表面仅覆盖一层子宫内膜,称为“粘膜下子宫肌瘤”,甚至仅以一蒂与子宫相连。粘膜下肌瘤成为子宫腔内异物而引起子宫收缩,被排挤下降,瘤蒂也逐渐被拉长,当达到一定程度时肌瘤可通过宫颈管,垂脱与阴道中甚至或突出于外阴口,同时蒂部所附着的宫壁亦被牵拉,而向内凹陷增大,可以形成不同程度的子宫内翻。由于这种瘤蒂血运较差,并常伸入阴道内,故意感染,坏死、出血。 六、诊断  1。超声检查   2。探测宫腔  3。X 光平片  4。诊断性刮官  5。子宫输卵管造影  6。CT与MRI 单发性肌壁间子宫肌瘤 七、治疗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式取决于患者年龄,症状有无,肌瘤的部位、体积大小、生长速度、数目,造成子宫的变形情况,是否保留生育功能及病人的意愿等因素而定。  1。期待疗法:肌瘤较小,无症状,无并发症及无变性,对健康无影响。  2。药物治疗   八、并发症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中年妇女。据尸解统计,35岁以上妇女30%有子宫肌瘤。一般早期无症状,不能发现。  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时,一般子宫肌瘤均发生在妊娠以 前。粘膜下肌瘤可引起不孕和早期流产。肌壁间肌瘤,特别是浆膜下肌瘤一般不影响受孕,也不会增加流产发生率,但肌瘤导致妊娠子宫后屈嵌顿时,可能引起尿潴留及流产。妊娠期子宫肌瘤多迅速长大,并可能因血栓形成出现红色变性,表现为剧烈下腹痛,伴恶心、呕吐 、体温上升、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但疼痛大多可自行缓解而不需手术治疗,否则可行肌瘤摘除术。妊娠晚期,肌瘤常合并胎位不正。分娩期可引起宫缩乏力和滞产。肌瘤位于子宫峡部、阔韧带内或宫颈部时还可阻碍胎先露下降,故应及时采取剖宫手术终止寻娠,术时可根据肌瘤大小和患者情况,决定是否将肌瘤剥出或行全子宫切除术。产后子宫收缩不佳,应防止产后流血。   1。感染及化脓:肌瘤感染多系瘤蒂扭转或急性子宫内膜炎的后果,血源性感染极为罕见。感染有时可化脓性,少数病例在肿瘤组织中形成脓肿。浆膜下肌瘤蒂扭转后发生肠粘连,可受肠道细菌感染,发炎的肌瘤与子宫附件粘连,引起化脓性炎症。肌瘤与邻近器官组织粘连接,可发生下列情况:(1)局部粘连可发生于变性区域,常与网膜粘连,或由于邻近器官的炎症引起,如输卵管卵巢炎、阑尾炎或肠管炎症;(2)肌瘤与子宫附件之间可因盆腔内膜异位而发生紧密粘连;(3)由于子宫炎症造成肿瘤浆膜层全面粘连;粘连后肿瘤可完全丧失活动性,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2。扭转:浆膜下肌瘤可在蒂部发生扭转,引起急性腹痛。扭转的肌瘤也可带动整个子宫,引起子宫轴性扭转。多由于较大的浆膜下肌瘤附着在子宫底部而子宫颈管又较细长所致。症状、体征与卵巢囊瘤蒂扭转近似,只是包块较硬。  3。子宫肌瘤合并子宫体癌:  4。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